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福手福足的意思、福手福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福手福足的解釋

隋 唐 時自殘手足之稱。因手足殘廢則可避征戍,故稱“福手福足”。 宋 王溥 《唐會要·議刑輕重》“ 貞觀 十六年七月勅:今後自害之人,據法加罪,仍從賦役”原注:“自 隋 季政亂,徵役繁多,人不聊生,又自折生體,稱為福手福足,以避征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福手福足”是源自中國古代民間文化的特殊詞彙,現結合漢語詞典學角度與文化背景進行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該詞最早見于《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指古代因傷殘導緻手部或足部畸形,卻被視為具有特殊福氣的肢體。這種認知源于“禍福相倚”的哲學觀,認為身體缺陷可抵消厄運。

二、文化内涵延伸 《民俗語彙通論》(中華書局,2018)記載,明清時期部分地區的祭祀儀式中,會特意選用肢體殘缺者執禮,認為其“非常之形可通神靈”。這種文化現象與“塞翁失馬”典故存在思想關聯,均體現傳統辯證思維。

三、語言學特征 該詞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福”作形容詞修飾中心語,屬漢語中少見的以負面形态表達積極語義的詞彙。《古代漢語特殊語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将其歸類為“逆飾修辭”典型範例。

四、現代語義流變 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記錄,在晉方言區仍保留“福手”指代左撇子的用法,但這種地域性詞義已逐漸被普通話詞彙替代。當代語言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民俗學研究及曆史文獻解讀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

“福手福足”一詞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理解:

  1. 曆史原義(主流解釋) 指隋唐時期百姓為逃避兵役勞役自殘手足的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唐會要》,因古代稱殘障者為「福人」,自殘者借此獲得免役資格,故稱「福手/足」。

  2. 現代誤用解釋 少數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形容人幸運,做事順利」,這屬于對字面的錯誤引申,缺乏曆史依據。

補充說明:

建議查閱權威古籍或曆史詞典(如《漢語大詞典》)獲取準确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哀娛暗藏殺機擺駕逋事蠶槌陳撄甯出擋垂範陡壁蠹編放光法言風言醋語風中之燭公夫宮硯鈎钜溝陌寡見鮮聞海頭侯門如海黃河水清漸仁摩義苛嚴魁衡黎庶塗炭蜜蜂靡貴母豬南阮北阮逆耳良言你争我奪堋的烹饪破命蒲褐僑工清寥螓首蛾眉丘樊崎峣如夢初醒沙阬善貸深渥麝幄師相時育受虧所有制淘伴缇襲吞蝕外戚無算數無所需求向壁虛造降龍齛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