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東諸侯的意思、東諸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東諸侯的解釋

東方的諸侯。《左傳·成公十六年》:“且為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左傳·襄公元年》:“於是東諸侯之師次於 鄫 ,以待 晉 師。” 唐 時用為對封疆大員的譽稱。 唐 劉禹錫 《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序:“貧道雅聞東諸侯之工為詩者莫若 武陵 ,今幸承其話言如得法印,寳山之下,宜有所持。” 唐 李商隱 《柳枝》詩序:“雪中, 讓 山 至,且曰:‘為東諸侯取去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東諸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組,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理解其含義:

  1. 字面語義與核心概念:

    • 東: 方位詞,指東方。
    • 諸侯: 古代中央政權(天子)所分封的各國國君的統稱。源于周代的分封制,諸侯在其封國内擁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但需向天子效忠、納貢、述職并承擔軍事義務。
    • 合義: 因此,“東諸侯”最直接的字面意思是指位于東方的諸侯國或東方地區的諸侯。其具體所指,需結合特定的曆史語境。
  2. 曆史語境中的具體指代:

    • 周代語境: 在周王朝時期,相對于宗周(西周都城鎬京,在今西安附近)或成周(東周都城洛邑,在今洛陽)而言,位于其東方的諸侯國可泛稱為“東諸侯”。例如,位于今山東、河南東部、江蘇北部等地的諸侯國(如齊、魯、宋、衛等)。
    • 戰國至秦漢語境: 這個時期,“東諸侯”常具有更特定的政治地理含義:
      • 相對于秦國: 戰國中後期,秦國崛起于西方(關中地區)。此時,“東諸侯”常特指位于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六個主要諸侯國,即韓、趙、魏、齊、楚、燕,合稱“山東六國”或“關東六國”。他們是秦國統一戰争的主要對手。
      • 秦漢之際: 秦末農民起義及楚漢戰争時期,“東諸侯”指代函谷關以東響應起義或參與反秦、反楚(項羽)或反漢(劉邦)的各地割據勢力和諸侯王。例如,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大部分可稱為“東諸侯”。
  3. 典籍中的運用與引申:

    • “東諸侯”一詞常見于古代史書和文學作品中,用于描述特定時期的政治格局、軍事聯盟或地域集團。
    • 例如:
      • 《史記》中多次出現,如描述秦與東方六國的對峙、秦末群雄并起等場景。
      • 唐代詩人杜甫《秋興八首》其四有“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雖未直接出現“東諸侯”,但常被引用來理解詩人對安史之亂後藩鎮(類似諸侯)割據東方、中央權威不振的感慨,體現了“東諸侯”概念在後世的延伸聯想)。
    • 其含義常超出純粹的地理方位,帶有與西方中央政權(或強權)相對峙、相抗衡的地方勢力集團的意味。

“東諸侯”是一個具有曆史縱深感的詞彙,其核心指位于東方的諸侯或諸侯國。在具體曆史語境中,尤其在戰國後期至秦漢之際,它常特指崤山、函谷關以東的諸侯勢力,特别是與西方的秦國(或後來的秦漢中央政權)形成競争或對抗關系的政治軍事集團(如山東六國、秦末起義諸侯)。理解該詞需緊密結合其出現的具體時代背景和文獻上下文。

權威參考來源:

要獲取“東諸侯”最準确、詳實的解釋和例證,建議查閱上述權威的曆史典籍和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東諸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東諸侯”字面意為“東方的諸侯”,指代位于中原以東的諸侯國或地方勢力。例如《左傳·成公十六年》記載:“且為公族大夫以主東諸侯”,這裡的“東諸侯”特指春秋時期位于周王朝東部的諸侯國。

2.唐代的别稱

唐代文獻中,“東諸侯”被引申為對封疆大員或地方高級官員的尊稱。如劉禹錫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序中提到“東諸侯之工為詩者”,即贊譽地方官員的文才。

3.曆史應用與文學引用

4.用法總結

參考資料

以上解釋綜合了《左傳》、唐代詩文及曆史事件分析,具體可查閱《左傳》相關篇章或唐代文學集。

别人正在浏覽...

閟宮碧谿播映不絶如線插籤兒的沉滓黨親道園電天電轉貂褕敵特洞監兜擊多男發官風塵奉天豐條分建國勳盒擔紅白黃毛菩薩緩慢還原染料鹘坊胡侃奸非憍奢齽齘軍具巨黍誇奪流幸絡緯呂真人沒些巴鼻猛虎添翼謀意目睫之論排甲旗獲清心少欲青雲交啟隙啟佐铨次劬懃髯鬓牲牢視為至寶水信夙緣同調同甘推原王喬履溫敏吳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