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榜的意思、兩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榜的解釋

甲榜和乙榜的合稱。亦指進士。 唐 黃滔 《酬徐正字夤》詩:“名從兩榜考昇第,官自三臺追起家。” 元 歐陽玄 《試院倡和》詩之一:“兩榜復科新大比,三人聯事舊同年。”《明史·選舉志一》:“其後宗學寖多,頗有緻身兩榜、起家翰林者。”《恨海》第一回:“内中單表一個人姓 陳 ,名 棨 ,表字 戟臨 , 廣東 南海 人,兩榜出身。”《老殘遊記》第七回:“他們少爺叫 柳鳳儀 ,是個兩榜,那一部的主事。”參閱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甲榜乙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兩榜”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兩榜”指科舉考試中兩類榜單的合稱,主要用于區分不同層級的考試結果或考生身份。根據曆史階段不同,其具體指向可分為兩類:

  1. 唐代至元代:指進士科考試中的甲榜(甲科)與乙榜(乙科),即進士分兩榜公布(如唐朝分甲、乙兩科,元朝分蒙古人/色目人的右榜與漢人/南人的左榜)。
  2. 明清時期:指鄉試(舉人試)的乙榜與會試(進士試)的甲榜,合稱“兩榜”。通過鄉試中舉稱“乙榜”,再通過會試中進士稱“甲榜”,合稱“兩榜進士”。

二、曆史演變

  1. 唐代起源
    進士會試分甲、乙兩科,甲科錄取标準更高,中榜者更受重視,形成“兩榜”的初步概念。
  2. 元代分榜
    因民族差異,科舉分“左榜”(漢人、南人)與“右榜”(蒙古人、色目人),兩榜分别張榜公布。
  3. 明清定型
    • 乙榜:鄉試中舉的榜單(舉人)。
    • 甲榜:會試中進士的榜單。
      通過兩榜者稱“兩榜進士”,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

三、延伸含義

“兩榜”不僅指考試結果,還衍生出以下文化意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不同朝代的科舉制度細節,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兩榜》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兩榜》是個漢語詞語,指的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兩個重要榜單,分别為
1.鄉試榜:也稱為府試榜,是科舉考試的第一階段,考試合格者将進入下一階段的會試; 2.會試榜:鄉試合格者參加的第二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階段,考試通過者将獲得進入殿試的資格。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兩榜》的拆分部首為“木”和“半”,分别為左右結構的漢字。
1.木(mù):表示與樹木有關的意義;部首筆畫數為4; 2.半(bàn):表示與一半相關的意義;部首筆畫數為5。

來源:

《兩榜》來源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從唐代開始,發展至清代,是根據考試成績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

繁體:

將"兩榜"轉換為繁體字的寫法為「兩榜」。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古時的《兩榜》可能寫作「兩榜」。

例句:

1.他在《兩榜》中都名列前茅,前途不可限量。

2.這次考試她沒能進入《兩榜》。

3.他在鄉試中獲得第一名,在會試上也榜上有名。

組詞:

1. 會試榜

2. 鄉試榜

3. 殿試榜

近義詞:

1. 科舉榜

2. 選才榜

反義詞:

1. 不中榜

2. 落榜

3. 失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