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寫的斷語;文字結論。《明史·文苑傳四·董其昌》:“又採留中之疏切於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者,别為四十卷。倣史贊之例,每篇繫以筆斷。”
“筆斷”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筆斷”指用文字書寫的斷語或結論,常用于文獻、史書等正式文本中,表示對某一内容的總結性評述。例如《明史·文苑傳四·董其昌》記載,董其昌在編纂文獻時“每篇系以筆斷”,即對每篇文章附加文字評斷。
曆史文獻中的用法
在古籍中,“筆斷”多指通過文字表達的觀點或結論,類似現代“按語”或“編者注”。例如董其昌整理奏疏時,對涉及國本、邊防等内容附加評斷,形成“筆斷”。
書法藝術中的引申
現代語境下,“筆斷”也可指書法中“筆斷意連”的技法,即筆畫雖斷開,但氣韻連貫。例如提到“字字獨立,但脈絡相通,筆斷意連”。
需注意,搜索結果中關于“筆斷”的釋義多來自古籍或低權威性網頁,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驗證。
筆斷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筆尖斷裂或筆杆折斷,無法繼續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筆斷的第一個字“筆”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的部首是豎畫,拼音為“bi”,總共包含了3個筆畫。
筆斷的第二個字“斷”是一個常用的漢字,它的部首是斷土偏旁,拼音為“duàn”,總共包含了4個筆畫。
來源:
“筆斷”這個詞源于漢語,具體的來源與時間已無從考究。
繁體:
“筆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筆斷”。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有文言文的書寫方式,“筆斷”在古代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具體細節需要進一步研究。
例句:
1. 我正在寫作業的時候,突然筆斷了。
2. 他的書法水平很高,一支筆可以寫很久而不會筆斷。
組詞:
筆尖、筆杆、毛筆、鋼筆、籤字筆、圓珠筆
近義詞:
筆壞、筆破、筆折、筆損
反義詞:
筆順、筆長、筆正、筆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