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抓住。《元典章·戶部四·田長宜強收嫂》:“ 田五兒 将 阿段 兩手拏把,其 田長宜 用棍於左臂上打訖兩下,不能動止。”
(2).把握。 清 馮班 《鈍吟雜錄·誡子帖》:“學前人書,從後人入手,便得他門戶;學後人書,從前人入手,便有拏把。”
“拏把”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語境理解。根據現有資料,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抓住、控制”之義
源自元代法律文獻《元典章·戶部四》中“田五兒将阿段兩手拏把”的記載,此處“拏把”指用手抓握或控制對方的肢體動作,帶有明顯的物理性束縛含義。
“把握、掌握”的抽象意義
清代馮班在《鈍吟雜錄·誡子帖》中提到“學後人書,從前人入手,便有拏把”,此處引申為對書法學習方法的掌握或理解,強調對技藝的精準把控。
字義分解:
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具體釋義需結合文獻上下文。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
《拏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拿住把柄”。它可以用來形容抓緊、掌握住事物的關鍵點。
《拏把》的部首是手,有5個筆畫。
《拏把》在古代漢語中的寫法是“拿捌”,後來簡化為現在的“拏把”。拿捌本意是拔出、搬運。隨着時間的推移,古漢語發展為現代漢語,寫法也經曆了一些變化。
《拏把》的繁體字是「拏把」。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主要是台灣、香港以及海外華人社區。
在古代,拿把的寫法是“拿捌”。捌字又稱“捌摩”,由手和旁組成,旁表示手的形狀,捌表示手握住柄的動作。
1. 他拏把剪刀,娴熟地剪着紙張。
2. 這把刷子的柄有點滑,要拏緊一點。
3. 記住,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拏把,不能掉以輕心。
根據《拏把》這個詞,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
- 把握
- 拿捏
- 抓住
- 掌握
- 把關
與《拏把》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 把持
- 操控
- 控制
- 管理
- 支配
與《拏把》相反意思的詞彙有:
- 放開
- 釋放
- 松手
- 散開
- 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