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别之愁。 唐 高适 《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诗:“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宋 舒亶 《散天花》词:“驪歌齐唱罢,泪争流。悠悠别恨几时休。” 清 李景福 《与宋怿先同舟至广陵即返白下口占赠别》:“聚欢良不易,别恨復相仍。”
“别恨”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因离别而产生的愁绪或遗憾,常见于古典文学中。以下为详细解析:
“别恨”指因分别而引发的愁苦或怅惘之情,核心在于“离别的遗憾”。该词由“别”(分离)与“恨”(遗憾、愁怨)组合而成,强调情感上的深切不舍()。
唐诗中的运用
唐代高适在《送柴司户充刘卿判官之岭外》中以“别恨随流水”比喻离愁绵延不绝()。
杜甫《送张参军》中“通家别恨添”,则通过人际纽带强化了离别的伤感()。
宋词中的情感渲染
宋代舒亶《散天花》用“悠悠别恨几时休”直接抒写离别后的无尽愁思()。
情感强度
“恨”在此非指现代意义上的“仇恨”,而是“遗憾、怅惘”,情感浓度较高,常用于表达亲友、恋人等亲密关系的分离()。
常见搭配
常与“离愁”“垂杨(象征送别)”等意象结合,如“渭城朝雨,寄别恨于垂杨”()。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怀旧场景,如“芳草依依,空留别恨”(),延续了古典的抒情传统。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诗词集等权威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