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etter] 書信
見有書劄托我回複
書信。《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南朝 梁 徐悱 《贈内》詩:“聊因一書劄,以代九迴腸。”《古今小說·汪信之一死救全家》:“ 程虎 道:‘見有書劄託我回復 洪恭 ,我不曾替他投遞。’”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五:“ 嚴冬友 《憶女》雲:‘料得此時依母坐,看封書劄寄 長安 。’” 許地山 《春桃》:“至于 向高 還是讓他撿名人書劄,或比較可以多賣錢的東西。”
書劄(shū zhá)是漢語中表示書信的正式稱謂,特指以毛筆書寫于紙張或簡牍上的傳統信件形式。其釋義與用法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據《漢語大詞典》定義,書劄指“書信;信件”,強調手寫載體的正式性。其構詞中:
二者合成後,特指手寫書面信函,區别于口信或印刷品,如《顔氏家訓·勉學》:“猶須勤學書劄,勿忽筆墨。”
先秦至漢魏多用竹木簡牍(稱“簡劄”),唐宋後隨紙張普及轉為“紙劄”。明代《永樂大典》載:“凡書劄,必以楷書端寫”,體現書寫規範性要求。
書劄講究格式典雅,含稱謂、正文、結語、落款四部分。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強調:“書劄之體,貴乎簡而明,婉而切”。
詞彙 | 差異點 | 典籍例證 |
---|---|---|
書牍 | 側重官方文書 | 《後漢書》:“掌書牍奏記” |
尺素 | 指短小書信(素:白絹) | 古樂府:“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函劄 | 強調信函封裝形式 | 宋代《冊府元龜》:“函劄往來” |
《歐陽文忠公集·與梅聖俞書》:“近日頗得新詩,無由奉寄書劄,但深企仰耳。”
《魯迅書信集·緻鄭振铎》:“得書劄,極喜。……印箋譜事,恐非速成。”
當代語境中,“書劄”仍用于:
參考來源
“書劄”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書劄”指書信或文書,特指以文字形式傳遞信息的書面材料。該詞源于古代書寫文化,常見于文學和曆史文獻中,例如《古詩十九首》提到“遺我一書劄”,《三國演義》中也有“呈上書劄”的描述。
“劄”的正确讀音為zhá(第二聲),常被誤讀為“zā”。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書信格式或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古詩十九首》或《三國演義》相關章節。
拜義保見貶辭補給不痛不癢簿圓補增潮湧辭訣醋海翻波村蠻漢怠惰大智大勇雕坊頂颡窦道惡稔貫盈凡徒風波亭憤世疾俗扶佐橫涕弘量華芝交保焦耳定律借筯經苑禁脔格絶嗣冷笑了身脫命枚子鳥申農丁漚氹蓬蒿牆花僑胞曲録鋭很睿情紗門沙文主義試練守勢水電局疏介順古碩輔説話中間算事歲殖特制穩實文犧襳褵校壘笑青吟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