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師昭的意思、師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師昭的解釋

司馬師 、 司馬昭 的并稱。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 蔡渭 上書,言 文及甫 元祐 中以書抵 邢恕 ,雲:‘ 劉摯 、 傅堯俞 、 梁燾 輩有 師昭 之迹。’”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二:“ 劉摯 有 師昭 之心,行道之人所共知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師昭"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單字本義及其在特定語境中的合成義來理解:

一、字源解析

  1. 師 (shī):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二千五百人為師”,指古代軍隊編制單位。
    • 引申義:由軍隊引申指傳授知識、技能的人(教師、師傅);效法、學習(師法);掌握專門技藝的人(醫師、樂師);對僧侶的尊稱(法師)等。在“師昭”中,“師”特指人名,即司馬師。
  2. 昭 (zhāo):
    • 本義:《說文解字》釋為“日明也”,指光明、明亮。
    • 引申義:由光明引申為顯著、明顯(昭著);公開、彰顯(昭示);使顯揚(昭雪)等。在“師昭”中,“昭”特指人名,即司馬昭。

二、合成義與特指 “師昭”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是特指中國三國曹魏至西晉初年的兩位關鍵曆史人物:司馬師與其弟司馬昭。

三、曆史背景與語境 “師昭”并稱,源于兩人在魏晉權力更疊中的連續性和核心作用:

  1. 權力傳承: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無縫接掌軍政大權,确保了司馬氏集團對曹魏政權的持續控制。
  2. 篡魏奠基:兩人共同完成了其父司馬懿未竟的事業,通過一系列政治軍事行動(如平定淮南三叛),徹底架空了曹魏皇室,為西晉王朝的建立鋪平道路。
  3. 曆史評價:後世常将兩人并稱,視為魏晉禅代過程中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是司馬氏代魏的實際執行者。

四、文化影響 “師昭”并稱在曆史叙述和文學作品中具有特定象征意義: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師”、“昭”單字的詳盡釋義及引申義項提供了權威解釋。(因古籍文獻無線上版本,無法提供鍊接)
  2.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收錄“司馬師”、“司馬昭”詞條,詳述其生平事迹及曆史地位。(因古籍文獻無線上版本,無法提供鍊接)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晉書》卷二的《景帝紀》(司馬師)和《文帝紀》(司馬昭)是記載二人事迹最原始、核心的史料。(推薦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紙質或權威電子版本)
  4. 《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華書局點校本):陳壽《三國志·魏書》及相關傳記(如《三少帝紀》、《毌丘儉傳》等)及裴松之注引的《漢晉春秋》、《世語》等,提供了司馬師、司馬昭活動的背景和細節。(推薦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紙質或權威電子版本)
  5. 《世說新語》(中華書局點校本):這部筆記小說集包含多則關于司馬師、司馬昭言行的轶事,反映了時人及後世的評價。(推薦參考中華書局出版的紙質或權威電子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師昭”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人物并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司馬師、司馬昭兄弟的并稱。兩人是司馬懿之子,在魏晉政權更疊中起關鍵作用:司馬師廢黜曹芳,司馬昭弑殺曹髦,最終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

  2. 曆史背景與延伸含義
    宋代文獻《聞見後錄》中,該詞被用作政治隱喻。例如:

    • 宋人邵博用“有師昭之迹”暗指劉摯等人有篡權野心();
    • 詩詞中亦見引用,如唐代韓偓“袁董非徒爾,師昭豈偶然”,借古諷今()。
  3. 語言用法特點
    作為典故,多用于比喻權臣專權或謀逆行為,帶有貶義色彩。其使用頻率在宋以後逐漸減少,主要見于曆史評述或文學創作中。

注: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聞見後錄》卷二或相關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百蟲倉敗桡磅子兒葆和並塞筆試猜貳出谷遷喬逴遠從句耽書遞變東搜西羅反驕破滿風木含悲關綜古勁海外扶餘荷衣幌動黃須兒回轄混漫和稀泥見哀僭立蹇之匪躬嬌泥椒牆急節金口禦言極盛駿足科處課式利捷溜溜轉籠冠密笈排纂疋婁氣沖鬥牛氣節鳍鬣氣體吸收鵲語升工呻嘶適如時務策視秩水浒傳水準儀思無邪訟鬼外長仵工無實無涯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