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式,典範。 漢 李尤 《圍棋銘》:“局為憲矩,棋法陰陽。” 三國 魏 曹植 《制命宗聖侯孔羨奉家祀碑》:“王教既備,羣小遄沮, 魯 道以興,永作憲矩。”
“憲矩”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拆分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憲矩”指法式、典範,即具有規範性和示範性的标準或法則。該詞常見于漢代至三國時期的文獻,例如:
憲(xiàn)
本義為法令、憲法,引申為規範準則(如「憲章」「立憲」)。
從字形看,「宀」部象征權威性,強調法令的正式性。
矩(jǔ)
原指畫直角的工具(如矩尺),後引申為規矩、法則(如「循規蹈矩」)。
在物理學中,「矩」還表示力矩(力乘以距離),體現規範與平衡的意象。
多用于古代政論或銘文中,強調事物符合法度或具有示範意義。例如描述禮法制度、棋類規則等場景。
擴展說明
此詞現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書法篆刻時可能遇到。若需更多古代漢語詞彙解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網等權威典籍。
《憲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憲」是指憲法、法規,「矩」則是指規矩、标準。綜合起來,《憲矩》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憲法和法規的規矩、标準。
「憲」字由「宀」和「好」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11畫;「矩」字由「矢」和「巨」兩個部首組成,總計有6畫。
《憲矩》一詞的出處主要見于古代經典文獻中,如《尚書·周書·秋官》等。在繁體字中,「憲」和「矩」的寫法分别為「憲」和「矩」。
在古代,「憲」的字形與現代相似,但「矩」的字形略有差異。古時候的漢字字形博大精深,字與字之間的形态變化非常多樣,因此「矩」的古字形可能與現代形态有所不同。
1. 遵守《憲矩》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法則。
2. 政府的決策必須符合《憲矩》,以保證公平公正。
1. 憲法: 法律體系的基本法規。
2. 規矩: 行為準則和标準。
3. 法規: 國家或組織制定的規定。
1. 規則: 行為、操作的準則和标準。
2. 法度: 法律、規章制度的限制和約束。
1. 不守法: 不遵循法律、規則和标準。
2. 不當: 不合適或不符合規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