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遣詞造句粗豪奇險。 清 彭定求 楊中讷 等《全唐詩·韓愈》:“至 愈 ,一返之古,而為詩豪放,不避麤險,格之變亦自 愈 始焉。”
麤險(cū xiǎn)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麤”與“險”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形容行為、性情或地勢的粗野險惡。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分項解析:
麤(cū)
本義為“行超遠”(《說文解字》),引申為粗糙、粗疏、粗野 之意。
例:《玉篇》:“麤,疏也,物不精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鹿部(中華書局影印本)。
險(xiǎn)
本義指“地勢不平”,後擴展為陰險、險惡、危險。
例:《說文解字》:“險,阻難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四阜部(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構詞邏輯:二字疊加後,“麤”強調外在的粗劣莽撞,“險”側重内在的陰惡狡詐,共同構成“粗野而險惡” 的貶義内涵。
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籍用例,“麤險”主要有以下含義:
形容性情或行為
例:《後漢書·酷吏傳》載“(董宣)性麤險,好擊斷”,形容其性格剛烈而手段嚴酷。
來源:範晔《後漢書》卷七十七(中華書局标點本)。
形容地勢或環境
例:《水經注·江水》稱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是為“麤險之地”。
來源:郦道元《水經注》卷三十四(商務印書館校注本)。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
“(董卓)性麤險,膂力過人。”
解析:此處強調董卓性格暴戾且心懷叵測,兼具武力與狡詐。
《宋書·索虜傳》
“北地麤險,人習騎射,好為侵掠。”
解析:指北方邊疆地形險惡,民風彪悍尚武,隱含未開化的野蠻性。
該詞屬典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僅見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其含義可對應現代詞語“粗野險惡”(形容人性)或“荒僻險峻”(形容地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麤險”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若需深入理解,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分析。
白幡榜箠貶戮鄙事碧筩不表逋城錢猜禍嘈嘈哜哜成蔭春申君奠祭頓廢掇拾飛闾風鴉分職告天貢市廣燕何煩紅白賞恤甲折翁結婚證書近服具臣絶特科松空悲魁陸睽疑令聞亂臣賊子緑珠樓缪巧甯底剽傷樸心萍身襁至淺尠傾家破産親委七聲缺氧日禦日征月邁山物懾服攝居屍蟲市斤説憙訟詞素彩鐵爐頑鈍忘餐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