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周 代指設在王宮之東的大學。《禮記·樂記》“散軍而郊射” 漢 鄭玄 注:“郊射,為射宮于郊也,左東學也,右西學也。”《大戴禮記·保傅》:“學禮曰,帝入東學,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始恩相及矣。”
(2).指 中國 傳統文化。 魯迅 《熱風·隨感錄四十二》:“ 中國 ‘十三經’、‘二十五史’,正是酋長祭師們一心崇奉的治國平天下的譜,此後凡與土人有交涉的‘西哲’,倘能人手一編,便助成了我們的‘東學西漸’,很使土人高興。”
“東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周代設立在王宮東側的大學,屬于貴族教育體系。根據《禮記·樂記》和《大戴禮記·保傅》記載,東學與西學對稱,是帝王學習禮儀、培養治國理念的場所。例如:
近代語境中,“東學”常指代中國傳統文化體系,與“西學”形成對比。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二》中以此詞強調本土文化的獨特性,如“十三經”“二十五史”等典籍被視為治國思想的載體。
需注意,朝鮮曆史上的“東學黨起義”(如提及)中的“東學”實為19世紀朝鮮宗教運動“東學道”,與中國傳統文化無直接關聯,屬同名異義現象。
以上解釋綜合了曆史文獻與近現代文化視角,涵蓋該詞的核心語義及語境差異。
東學這個詞是指華夏文明中的傳統學問,通常包含儒學、道學、佛學以及其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學問。它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産生了深遠影響。
東學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東”和“學”。其中,“東”的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5;“學”的部首是“子”,總筆畫數為8。
東學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書經·堯典》上,後來也在其他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學問的興起和發展,成為後世稱呼華夏文化的一種代稱。
在繁體字中,“東學”可以寫作“東學”。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對于“東學”這個詞的寫法可以有多種變體,如:“東學”、“東術”等。這些寫法充分展現了古代書法家的個性和風格,也使得漢字的美感得到了更加豐富的表達。
1. 學無止境,探索東學的奧秘。 2. 這所學院專注于研究東學傳統與現代價值的融合。
東方、學問、學習、學子、學術等
中國學問、華夏文化、中華儒家學派
西學、外學、異域文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