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流緩慢貌。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詩:“ 淮 之水舒舒, 楚 山直叢叢。” 宋 蘇轼 《新渠詩》:“ 新渠 之水,其來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
(2).行動遲緩貌。 唐 韓愈 《複志賦》:“排國門而東出兮,慨餘行之舒舒。” 宋 王安石 《得子固書因寄》詩:“子行何舒舒,吾望已汲汲。”
(3).安適貌。 唐 孟郊 《靖安寄居》詩:“役生皆促促,心竟誰舒舒。” 明 方孝孺 《思孝堂記》:“人恒在乎親側,朝而怡怡,暮而舒舒,豈知其為樂哉?”
(4).迎風飄拂貌。 宋 蘇洵 《張益州畫像記》:“公來自東,旗纛舒舒。” 宋 陸遊 《将之京口》詩:“船頭坎坎回帆鼓,旗尾舒舒下水風。”
“舒舒”是一個疊詞形式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水流緩慢
形容水流平緩的狀态。例如唐代韓愈《此日足可惜一首贈張籍》中“淮之水舒舒,楚山直叢叢”,宋代蘇轼《新渠詩》也以“新渠之水,其來舒舒”描繪水流舒緩的意境。
行動遲緩
指動作或行為節奏從容、不急迫,如孟郊《靖安寄居》中的“心竟誰舒舒”,表達一種緩慢而平狀态。
安適貌
表示身心放松、舒適的狀态。例如現代用法中“舒舒的氣候”“心情舒舒”,均強調輕松愉悅的感受。
迎風飄拂
形容物體隨風輕柔擺動的姿态,常見于文學描寫,如“舒舒的衣袂”。
“舒”字本義為“伸展、舒展”,從“舍”(房屋)和“予”(給予)構成,屬會意兼形聲字。疊用為“舒舒”後,通過重複強化了舒緩、綿延的意境,適用于描述自然景象、動作或心理狀态。
“舒舒”多用于文學及口語,既可形容客觀事物(如水、風),也可表達主觀感受(如安逸、舒暢)。其疊詞形式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和韻律感,常見于詩詞、散文及日常表達中。
《舒舒》是一個形容詞,常用來形容舒適、輕松、愉悅的狀态或感覺。它表達了心情放松、身心舒適的意思。
《舒舒》這個詞的部首是舌字旁,它的拼音是"shū"。這個詞共有15個筆畫。
《舒舒》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是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表達了更強的強調和語氣。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舒舒」。
在古代漢字中,舒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古字形是象征着心胸寬廣的意思,是一個由心字旁和朱字旁構成的字。在古代文獻中,舒有時也用作姓氏。
1. 這個椅子坐上去很舒舒服服的。
2. 這裡的環境真舒舒適適,讓人心情愉悅。
舒適、舒心、舒服、舒暢、舒緩、舒展、舒懷
安適、怡然、寬慰、惬意、惬心
緊張、不適、不安、壓抑、煩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