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腒臘的意思、腒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腒臘的解釋

形容辛勞之狀。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仗策去 豳 者,形如腒臘;夜以待旦者,勤憂損命。” 南朝 陳 徐陵 《陳文帝哀策文》:“ 大禹 胼胝, 重華 腒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腒臘”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腒”和“臘”兩個單字組成,均指古代加工保存肉類的方式。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腒”特指風幹的鳥肉,字形從“肉”部,字義可追溯至《周禮》中記載的“腒修”制法(來源:《漢語大詞典》)。“腒”作為名詞使用時,專指經腌制、晾曬處理的禽類肉制品,如《禮記·内則》提到“牛脩、鹿腒”,鄭玄注:“腒,幹雉也”(來源:《禮記注疏》)。

“臘”原指歲末祭祀時用的幹肉,後泛指經鹽漬晾曬的獸類肉制品,《說文解字》釋其形聲結構,從“肉”“昔”聲(來源:《說文解字》)。《齊民要術》記載了“作臘法”,強調需“用牛、羊、獐、鹿之肉”,經鹽腌、火烘等工序制成(來源:《齊民要術》)。二字連用見于唐代《酉陽雜俎》,書中描述“腒臘盈庭”的場景,體現其作為古代儲食技藝和宴飨用品的雙重功能(來源:《酉陽雜俎》)。

從構詞法分析,“腒臘”屬并列式合成詞,二字均保留獨立語義,共同指代幹肉制品。清代《陔餘叢考》考證稱,先秦時期“腒”多指禽類幹肉,“臘”則側重獸類,後語義漸趨融合(來源:《陔餘叢考》)。該詞現為古漢語遺存,現代方言中偶見用于描述傳統腌臘食品。

網絡擴展解釋

“腒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文獻例證

  1. 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
    “仗策去豳者,形如腒臘;夜以待旦者,勤憂損命。”
    此句以“腒臘”形容長途跋涉者的憔悴辛勞之态。
  2. 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
    “大禹胼胝,重華腒臘。”
    這裡将大禹(胼胝,手腳生繭)與舜帝(重華)的辛勞并列,強調其勤勉。

補充說明

易混淆詞辨析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相關詞彙,可參考《抱樸子》《齊民要術》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鮑魚采摘乘涼純行頓折多累二十一條飛将分割蜂腰鶴膝浮采拂撤感咽高砧詭陋劊伍過節瞽者何處黑鍋讧争呼擾僭慢憍慢擠害進退路窮及時行樂課輸恐慎蓮實禮際木楊城年事朋家被發文身品學千萬秦筝趙瑟麴藭區署人己一視省約深嚴霜曉說那裡話隨順鲐腹歎為觀止天癸鐵貓媮息忘餐僞辭诿口嵬苶偎倚五壺浮漏項背鄉邑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