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輸的意思、課輸的詳細解釋
課輸的解釋
征收賦稅。《晉書·劉超傳》:“課輸所入,有踰常年。”《魏書·釋老志》:“請聽 荀子 等還鄉課輸,儉乏之年,周給貧寡,若有不虞,以拟邊捍。”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令保正長專管煙火盜賊,不得承受文帖及課輸事。”
詞語分解
- 課的解釋 課 (課) è 教學上的一個階段:上課。課時。課間。曠課。授課。課餘活動。 教學的科目:課程。課表。基礎課。專業課。課本。課文。 教書講學或攻讀學習:課徒。課讀。 古代的一種賦稅:國課。完糧交課。 使
- 輸的解釋 輸 (輸) ū 從一個地方運送到另一個地方:運輸。灌輸。輸出。輸入。輸血。輸電。 送給,捐獻:輸納。捐輸。輸将(乶 )。 敗,負:輸赢。輸理。輸了兩個球。 堕壞,敗壞:輸平(使其敗壞)。 表示,吐露:
專業解析
課輸是古代漢語中表示賦稅征收與繳納的複合詞,具有特定的曆史行政内涵。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分層次解析:
一、核心釋義
- “課”的本義
指官府按法規征收賦稅的行為。《漢語大詞典》釋“課”為“國家規定數額征收賦稅”,如《漢書·食貨志》載“課田制”,即按田畝征稅的制度 。
- “輸”的本義
指納稅人向官府繳納賦稅。《說文解字》注“輸,委輸也”,引申為運送、交納,如杜甫《兵車行》“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中的“租稅”即涵蓋輸送之意 。
- 複合詞“課輸”
二字連用強調賦稅征收與繳納的全過程,多見于唐宋文獻,如《新唐書·食貨志》:“凡課輸,必先期告示。”
二、曆史語境中的具體應用
- 唐代兩稅法:以“量出制入”為原則,将租庸調合并為戶稅、地稅,統稱“課輸”,要求“夏輸無過六月,秋輸無過十一月”(《唐會要·租稅》) 。
- 宋代演變:課輸範圍擴展至商稅、鹽課等,王安石變法中“方田均稅法”即旨在規範田賦課輸标準(《宋史·食貨志》) 。
三、與相近詞的辨析
- 課稅:側重“征收”環節,如《周禮》載“廛人掌斂市絘布、總布、質布、罰布、廛布,而入于泉府”。
- 賦輸:更強調“繳納”行為,如《後漢書》“百姓賦輸,府庫不藏”。
- 課輸:兼具雙向流程,體現國家與民衆的賦稅權利義務關系(王力《古代漢語》釋義) 。
四、文化内涵
課輸制度是古代財政體系的核心,反映中央集權下的經濟控制。如唐代白居易《重賦》詩“浚我以求寵,斂索無冬春”,批判課輸苛政,印證其對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白居易集校注》) 。
權威參考文獻:
-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
- 《新唐書》《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陳明光《中國賦稅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網絡擴展解釋
“課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賦稅的征收與繳納。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課輸”由“課”和“輸”組成:
- 課:指課稅、征收,如《說文解字》中“課,試也”,引申為考核、征收賦稅。
- 輸:指運輸、繳納,如《雲麓漫鈔》提到“輸”為運送財物,特指向官府繳納賦稅。
合起來即“征收并運輸賦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
曆史用例
- 《晉書·劉超傳》記載:“課輸所入,有踰常年”,指征收的賦稅超過往年。
- 《魏書·釋老志》提到“課輸”用于赈濟貧乏或邊防儲備。
- 宋代《雲麓漫鈔》規定地方官員不得幹預“課輸”事務,強調其專屬性。
相關延伸
- 詞義演變
隨着曆史發展,“輸”的引申義增多(如輸赢、捐獻),但“課輸”仍保留賦稅相關的核心含義。
-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曆史文獻時。
“課輸”是古代賦稅制度的術語,強調賦稅的征收與運輸過程,需結合具體文獻理解其語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晉書》《魏書》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挨凍受餓半山亭标勁禀氣超級儲明大阿福道巾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發粲發傳發夢發症蟲鳳羽分餾分内負途歌弦狗生角關鎖龜鶴過半黃丸灰不答洄沍火上弄冰淩劍槊家祀藉莫淨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寬農勞動強化留門龍祠壟田辘轳格毛羽未豐美甘甘末戚乾音稔戾仁形肉痛三咤上陣設策詩艸四功五法四靈私士隨心所欲踢腿岏巑文流文武班蕪詞五色羽閑色亵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