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進退無路。《晉書·苻堅載記下》:“ 丕 進退路窮,乃謀於羣僚。”《晉書·慕容寶載記》:“所杖者兵也,兵已去手,進退路窮,恐無自全之理。”《魏書·崔浩傳》:“ 裕 西入 函谷 ,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
“進退路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ìn tuì lù qióng(注音:ㄐ一ㄣˋ ㄊㄨㄟˋ ㄌㄨˋ ㄑㄩㄥˊ),形容處境極其困難,既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陷入無處容身的境地。
基本含義
指個人或團體在困境中完全失去選擇的餘地,既不能繼續行動,也無法抽身退避,比喻陷入絕境。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見于《晉書·苻堅載記》:“丕進退路窮,乃謀于群僚。”,後亦在《魏書·崔浩傳》等史書中被引用,多用于描述軍事或政治上的絕境。
結構與用法
近義詞
“進退兩難”“進退維谷”“進退無路”等,均強調困境中的兩難選擇。
《魏書·崔浩傳》中提到:“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生動展現了戰略上的絕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晉書》《魏書》等史書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進退路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處境進退兩難,沒有出路可尋。形容無法再繼續向前發展,也沒有退路可退的困境。
《進退路窮》的拆分部首為進(辶)退(辵)路(足)窮(穴),筆畫分别為進(8畫)、退(9畫)、路(13畫)和窮(7畫)。
《進退路窮》這個成語源自《後漢書·賈疏傳》,原文是:“《詩經》有‘君子進步,小人退步’之語。餘取而删焉,謂之《賈詩》,其言似與君子檢進小人退無餘地者之事,其《賈詩》有《進退路窮》詞。”意思是說,君子勇往直前,不斷進步,而小人卻退步。這種情況下,進退之路都已經窮盡。
《進退路窮》是《進退路窮》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時候,《進退路窮》的漢字寫法是以繁體為基礎的,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他因為拖欠了太多債務,現在進退路窮,無法解決問題。
進退維谷、進窄退滑、進退兩難、正退反進等。
陷入困境、進退維谷、一籌莫展。
進退自如、有備無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