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鞫劾的意思、鞫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鞫劾的解釋

審問判決。《書·呂刑》“獄成而孚” 孔 傳:“斷獄成辭而信,當輸汝信於王,謂上其鞫劾文辭。” 孔穎達 疏:“ 漢 世問罪謂之鞫,斷獄謂之劾,謂上其鞫劾文辭也。” 宋 蘇舜欽 《論五事》:“或獄訟未具,遂停鞫劾。賦稅起納,無人催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鞫劾(jū hé)是古代漢語中的司法術語,指審訊與彈劾相結合的司法程式。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1. 鞫:指審訊、查問案情。《說文解字》釋“鞫”為“窮理罪人”,即徹底追究罪行真相。
  2. 劾:指檢舉、判定罪行。《漢書·刑法志》載“劾”為“斷獄之法”,即依法判定罪責。

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鞫劾常見于唐宋至明清的司法文書,如《唐律疏議》規定“凡鞫劾,必依律例”,強調審訊需遵循法典。明代《問刑條例》亦提及“鞫劾官吏贓私”,指對官員貪腐的審查與定罪流程。

現代學術研究: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學與法學領域,例如學者黃源盛在《中國法史導論》中分析“鞫劾制度”對傳統司法權分立的借鑒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

鞫劾(jū hé)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基本含義
指對案件或人員展開審問并作出判決,核心含義為“審問判決”。該詞在古代司法語境中常見,強調通過審訊查證事實後定罪的完整過程。

二、詞義結構分析

三、引申與使用場景
在曆史文獻中,該詞多用于官員問責場景。例如宋代蘇舜欽《論五事》提到“停鞫劾”,即暫停對官員的審查與定罪程式。現代語境下,該詞多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強調對權力者的追責機制。

四、文獻例證
《尚書·呂刑》孔穎達疏明确區分:“漢世問罪謂之鞫,斷獄謂之劾”,說明漢代已将審訊與判決分為兩個司法階段。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惡班加西草聖昌熾誠潔春婦出人意表帝流漿二話不說防侍佛法幹硬狗骨頭矜寡裹革夯硪嘿耳簧口慧然毀瓦畫墁監護濟美禁足蹶趨覺卧浚源伉俪榮諧苛穢浪迹天涯樂詠連棣良辰媚景兩虎遼東白鶴淩窘廬舍默察女扮男裝盤散朋人潑殘生蜣郎轉丸硗塉青绮門秋舉任何睿姿識荊恨晚説誘蜀土隨管素木床孫曹苔藓惕厲巍昂危栗下牢逍搖下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