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懼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易·乾》
日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後漢書·馬皇後紀》
亦作“ 惕勵 ”。警惕謹慎;警惕激勵。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 宋 王禹偁 《右衛将軍秦公墓志銘》:“公謹儉惕厲,卒以無咎。”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遊春》:“邇年以來,邦家多故,廟乏善策,外有強鄰,正君子惕勵之時。” 清 魏源 《<簡學齋詩集>序》:“乃今讀其詩,清深肅括之際,常有憂勤惕厲之思。”
惕厲(tì l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意味的複合詞,由“惕”和“厲”二字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心存警惕,自我鞭策,時刻保持戒懼之心以勉勵自身進步。以下從權威詞典釋義、詞源構成及現代應用角度詳細說明: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解釋為:“警惕;戒懼:日夜~,不敢懈怠。” 強調在行為或思想上保持高度警覺,防止松懈或過失。該釋義突出對外在風險的内在防備與持續自我督促的雙重含義 。
《漢語大詞典》
釋義為:“警惕;戒懼。亦作‘惕勵’。” 并引《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佐證,說明其詞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蘊含居安思危、自省修身的哲學内涵 。
二字結合後,形成由警覺而生發的自我砥砺的能動性,即:通過持續警醒,主動提升自我。
在現代漢語中,“惕厲”多用于以下場景:
該詞直接源于《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君子終日勤奮不懈,夜間仍警惕如臨險境),後經儒家闡釋成為修身準則。如清代曾國藩家書“存惕厲之心,絕驕矜之氣”,即延續此傳統,主張以戒懼之心維系進取之志 。
“惕厲”融合了警覺戒懼與自我磨砺的雙重行動邏輯,既是應對危機的态度,更是驅動成長的内在動力。其深厚的典籍淵源與持續的現實適用性,使之成為漢語中表達“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精神的典範詞彙。
“惕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惕厲”由“惕”和“厲”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描述君子勤勉自省、時刻警惕的狀态。後世如《後漢書·馬皇後紀》中“日夜惕厲,思自降損”進一步強化了其“自我警醒”的語境。
通過綜合經典文獻和現代用法,“惕厲”不僅承載傳統文化中的修身觀,也適用于當代對責任與危機的态度表達。
白項烏悲蹙變臉表語逼夾波斯棗殘疾人活動日觇報鈔書胥刺切簇集當駕點額遞相督檢放敶高聳入雲攻據公選海魂衫含斂畫碟嚾嚾賤賣記故踖陵進朝赆琛矜憐金镂救生船卷揚攫金不見人魁儈六味棉織品冥密念合彭涓僻放姘婦親兵确然羣雄人滿為患熱騰騰商利聖火生意口詩竹疏謬殊議四明狂客昙陽網頁問齒夏南相疑小百姓效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