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on guard against;be vigilant] 警惕,戒懼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易·乾》
日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後漢書·馬皇後紀》
亦作“ 惕勵 ”。警惕謹慎;警惕激勵。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 宋 王禹偁 《右衛将軍秦公墓志銘》:“公謹儉惕厲,卒以無咎。”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遊春》:“邇年以來,邦家多故,廟乏善策,外有強鄰,正君子惕勵之時。” 清 魏源 《<簡學齋詩集>序》:“乃今讀其詩,清深肅括之際,常有憂勤惕厲之思。”
“惕厲”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惕厲”由“惕”和“厲”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周易·乾卦》:“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描述君子勤勉自省、時刻警惕的狀态。後世如《後漢書·馬皇後紀》中“日夜惕厲,思自降損”進一步強化了其“自我警醒”的語境。
通過綜合經典文獻和現代用法,“惕厲”不僅承載傳統文化中的修身觀,也適用于當代對責任與危機的态度表達。
《惕厲》(tì l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警覺、謹慎。它由兩個漢字組成,每個字都有自己的獨特含義。這個詞可以在表達對事物的态度、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時使用。
《惕厲》這個詞的第一個漢字《惕》由部首心(xīn)和字旁昔(xī)組成,總共有11個筆畫。第二個漢字《厲》由部首廠(chǎng)和字旁厲(lì)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惕厲》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起初的寫法是「悌厲」。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今天的書寫形式《惕厲》。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惕厲》這個詞的寫法是「悌厲」。在古時候,人們通過這樣的寫法表達謹慎、警惕的意思。在經典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古代寫法的使用。
1. 他對自己的安全問題總是保持着非常惕厲的警覺。
2. 我們應該在面臨錯誤決策時保持惕厲的态度,以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惕厲》這兩個漢字來構成其他詞語,例如:
近義詞:警惕、提防
反義詞:大意、大意馬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