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鞫劾的意思、鞫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鞫劾的解释

审问判决。《书·吕刑》“狱成而孚” 孔 传:“断狱成辞而信,当输汝信於王,谓上其鞫劾文辞。” 孔颖达 疏:“ 汉 世问罪谓之鞫,断狱谓之劾,谓上其鞫劾文辞也。” 宋 苏舜钦 《论五事》:“或狱讼未具,遂停鞫劾。赋税起纳,无人催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鞫劾(jū hé)是古代汉语中的司法术语,指审讯与弹劾相结合的司法程序。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1. 鞫:指审讯、查问案情。《说文解字》释“鞫”为“穷理罪人”,即彻底追究罪行真相。
  2. 劾:指检举、判定罪行。《汉书·刑法志》载“劾”为“断狱之法”,即依法判定罪责。

历史语境中的使用:

鞫劾常见于唐宋至明清的司法文书,如《唐律疏议》规定“凡鞫劾,必依律例”,强调审讯需遵循法典。明代《问刑条例》亦提及“鞫劾官吏赃私”,指对官员贪腐的审查与定罪流程。

现代学术研究: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学与法学领域,例如学者黄源盛在《中国法史导论》中分析“鞫劾制度”对传统司法权分立的借鉴意义。

网络扩展解释

鞫劾(jū hé)是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分析:

一、基本含义
指对案件或人员展开审问并作出判决,核心含义为“审问判决”。该词在古代司法语境中常见,强调通过审讯查证事实后定罪的完整过程。

二、词义结构分析

三、引申与使用场景
在历史文献中,该词多用于官员问责场景。例如宋代苏舜钦《论五事》提到“停鞫劾”,即暂停对官员的审查与定罪程序。现代语境下,该词多作为历史术语出现,强调对权力者的追责机制。

四、文献例证
《尚书·吕刑》孔颖达疏明确区分:“汉世问罪谓之鞫,断狱谓之劾”,说明汉代已将审讯与判决分为两个司法阶段。

别人正在浏览...

白额白屋寒门绑扎所贲士避讐逼尔瑸晖鄙细昌意城郭充衍楚词倒收第舍钝椎凡才方名封己守残该敏鹤躯红华后郑护养建极僭乐惊镳静憩禁虐军乐队困扰浪游乱愦靡漫内养飘蓬断梗坡土铺兵锣潜水运动锹镢军请地情谊齐钺容美揉革散衍善时神疲十一月霜谿顺常隋宫它们铜符吏慱慱吞符翕景伪军象似析珪判野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