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gret to have made your acquaintance so late] 遺憾自己與某人特别是知己或有才能的人相識太晚了
“識荊恨晚”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指遺憾自己與某人(尤其指知己或才能出衆者)相識太晚,常用于表達對錯過早期交往機會的惋惜之情。
構成與發音
詞源與演變
他在學術會議上結識了一位前輩,感慨道:“今日識荊恨晚,若早得指點,研究定能少走許多彎路。”
通過綜合多來源分析,該成語的核心在于對人際機緣的珍視與時間錯位的感歎。
識荊恨晚是一個成語,意為“認識荊州的美景,遺憾晚了”,形容人們對于失去了或晚才發現的美好事物感到懊悔和遺憾。
成語“識荊恨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識:詞義是認識;拆分部首是讠,筆畫數為4。
荊:詞義是荊州(荊山省城);拆分部首是艹,筆畫數為9。
恨:詞義是遺憾;拆分部首是忄,筆畫數為9。
晚:詞義是晚;拆分部首是日,筆畫數為12。
成語源自于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的故事。據說當時劉義慶去荊州旅遊,被當地的美景吸引,流連忘返。但當他意識到自己不得不離開時,便感到非常的懊悔和遺憾,于是寫下了這句名言:“我識荊州,其恨晚矣。”這句話後來演變成了成語“識荊恨晚”,用于形容後悔晚了解到的美好。
在繁體字中,“識荊恨晚”應寫作「識荊恨晚」。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成語“識荊恨晚”的字形沒有發生太大變化。隻是在古代,荊字和恨字的結構稍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識荊恨晚”的例句:
1. 他在離開草原之前才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那裡的甯靜和美麗,感到識荊恨晚。
2. 我們這次旅行開始時并不知道這個小鎮有這麼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真是識荊恨晚啊。
3. 他在别人口中聽到了她的好,卻錯過了邂逅的機會,真是識荊恨晚。
與“識荊恨晚”相近意義的成語有“悔不當初”、“後知後覺”等。
與“識荊恨晚”相反意義的成語是“知足常樂”,表示對已經得到的滿足和快樂。
一些由“識荊恨晚”組成的詞語有“識時務者為俊傑”、“不識擡舉”等。
總之,“識荊恨晚”是一個形容人們對失去或晚才發現的美好事物感到懊悔和遺憾的成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