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革的意思、裹革的詳細解釋
裹革的解釋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謂戰死沙場。 唐 員半千 《隴頭水》詩:“喋血多壯膽,裹革無怯魂。”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儻暮齒之未衰,尚期裹革,伏願蠻夷戎狄盡歸神化之鑪。” 明 皇甫汸 《從軍行寄贈楊用修》:“業既違操觚,勳還期裹革。” 清 陸繁弨 《吳山伍公廟碑文》:“ 牧恭 走馬,不足以拟其枕戈;弘演 納肝 ,無以方其裹革。”參見“ 裹屍馬革 ”。
詞語分解
- 裹的解釋 裹 ǒ 包;纏繞:裹腳。把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夾帶;夾雜:不該把次貨裹進去賣。好人壞人裹在一起一時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來就會裹奶。奶頭被這孩子裹得生疼。 筆畫數:; 部首:衣; 筆
- 革的解釋 革 é 去了毛經過加工的獸皮:皮革。革履(皮鞋)。革囊。 改變:革新。革命(a.原意是改變命運;b.現指改變社會制度、建立新社會的群衆運動;c.亦指改造舊技術、舊思想的運動)。改革。變革。 取消,除掉
網絡擴展解釋
“裹革”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1.核心含義:戰死沙場
- 該詞最早出自《後漢書·馬援傳》,原指将士戰死後用馬革(皮革)包裹屍體,後引申為“英勇犧牲于戰場”的象征意義。例如:
- 唐代員半千《隴頭水》詩:“喋血多壯膽,裹革無怯魂。”
- 明代唐順之《謝賜銀币表》中也提到“尚期裹革”,表達為國捐軀的決心。
2.其他可能的解釋
- 字面含義:少數資料(如)提到“用皮革包裹某物”,但此用法在現代漢語中罕見,且缺乏權威文獻支持。
- 方言或特殊語境:在《醒世姻緣傳》中,“裹革”被解釋為“訓練、教導”,可能為特定方言或文本中的引申用法,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3.近義詞與關聯詞
- 裹屍馬革、馬革裹屍:與“裹革”同源,均強調戰死沙場的悲壯。
- 喋血、捐軀:語義相近,均指向戰場犧牲。
“裹革”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表達将士為國捐軀的壯烈精神。其核心典故來自《後漢書》,後世詩文多沿用此義,需注意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