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裹革的意思、裹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裹革的解釋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謂戰死沙場。 唐 員半千 《隴頭水》詩:“喋血多壯膽,裹革無怯魂。” 明 唐順之 《謝賜銀币表》:“儻暮齒之未衰,尚期裹革,伏願蠻夷戎狄盡歸神化之鑪。” 明 皇甫汸 《從軍行寄贈楊用修》:“業既違操觚,勳還期裹革。” 清 陸繁弨 《吳山伍公廟碑文》:“ 牧恭 走馬,不足以拟其枕戈;弘演 納肝 ,無以方其裹革。”參見“ 裹屍馬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裹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核心含義與“馬革裹屍”這一著名典故緊密相連,主要表達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壯烈情懷。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本義與核心典故 “裹革”直接源于成語“馬革裹屍”。其字面意思是指用戰馬的皮革包裹陣亡将士的遺體。這個意象最早、最權威的出處是東漢名将馬援的豪言壯語。據《後漢書·馬援傳》記載,馬援曾說:“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這句話鮮明地表達了馬援甯願戰死疆場、用馬皮包裹屍體還鄉,也不願安逸病死于床榻的報國壯志。因此,“裹革”一詞自誕生起就承載着英勇犧牲、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

  2.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在後世的使用中,“裹革”超越了其具體的喪葬方式描述,升華成為為國獻身、壯烈犧牲的代名詞和象征符號。它常用來:

    • 歌頌将士的忠勇無畏和犧牲精神。
    • 表達個人立志報國、不懼犧牲的決心。
    • 在文學作品中渲染戰争的悲壯氣氛和英雄氣概。 例如,在古代詩詞中,“裹革”常與“沙場”、“烽煙”、“忠魂”等意象并用,共同構建保家衛國、舍生取義的意境。
  3. 現代理解與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裹革”一詞的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

    • 曆史叙述或文學創作中,用以指代或形容古代将士戰死沙場的情景。
    • 引用典故時,作為“馬革裹屍”的簡略或文雅表達。
    • 在特定語境下(如紀念英烈、弘揚愛國精神的文章),用以象征最崇高的犧牲精神。 其含義始終圍繞着在戰場上為正義事業(尤其是保家衛國)而犧牲這一核心。

總結來說,“裹革”源于“馬革裹屍”的典故,本意指用馬皮包裹屍體,後固定為象征英勇戰死、為國捐軀的壯烈行為和精神,是漢語中表達崇高犧牲精神和軍人榮譽感的一個重要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裹革”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細微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1.核心含義:戰死沙場

2.其他可能的解釋

3.近義詞與關聯詞

“裹革”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表達将士為國捐軀的壯烈精神。其核心典故來自《後漢書》,後世詩文多沿用此義,需注意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表面光策事朝省超言赤頰敕條捶提出言無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漣而不妖丹家盜匿督催耳池礬土煩嚣附臣府廪軋賬刮鹻估校害漸鶴形鶴飲褐衣蔬食懷奇花轎回節火體漿包驕盛假招子金屋慨然裂罅魯班尺馬棚風棉襖谟策牧笛撓弱跑付兒披榛采蘭起剝輕楛輕豔求神問卜雀離浮圖人形山容海納少文生儒生望盛筵必散識具時目書劍飄零韬伏鐵繩萬口一詞溫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