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下牢關 ,在今 湖北 宜昌市 西北。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 劉嶽 ﹞後隨 武陵王 入 蜀 , 下牢 之敗,遂為 陸護軍 畫 支江寺 壁,與諸工巧雜處。” 唐 杜甫 《春夜峽州田侍禦長史津亭留宴》詩:“始知雲雨峽,忽盡 下牢 邊。” 清 錢謙益 《雲間董得仲投贈三十二韻依次奉答》:“州移中土九,路失 下牢 千。”
“下牢”是一個古代地理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下牢指下牢關,是古代關隘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西北部,地處長江北岸下牢溪入江口附近。該名稱多見于曆史文獻及詩詞中,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和唐代杜甫的詩作均有提及。
如今“下牢”一詞多用于曆史或文學語境,宜昌市周邊仍保留相關遺迹(如下牢溪景區),可作為文化旅遊的參考。
該詞無引申義或現代網絡新解,需注意與“監獄”等含義的“牢”區分。
下牢是指将人關押在監獄或牢房中。它是一個動詞短語,表示将犯罪嫌疑人或罪犯送入監禁的狀态。
下牢的部首是一,共2畫。
下牢這個詞語來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于《史記·秦始皇本紀》。在古代社會,犯罪行為被認為是對社會秩序的破壞,因此罪犯被下牢是一種常見的懲罰手段。
「下牢」的繁體字為「下牢」,沒有變化。
在古代,「下牢」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下」的上方有一橫,表示人被壓制住;「牢」由「牛」和「舀」組成,表示牛被關在籠子裡。這種寫法更加形象地表達了被關押的意思。
1. 他因犯罪行為被判下牢三年。
2. 大盜被抓住後,很快就被下牢了。
關押、囚禁、監禁、關入牢房
關押、囚禁、監禁
釋放、釋放出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