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 唐 官吏考績,有四善二十七最的名目。其十七為“句檢之最”。《新唐書·百官志一》:“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十七曰明於勘覆,稽失無隱,為句檢之最。”《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四年》:“ 異 句檢簿籍,又精於 巽 ,卒獲其用。”
“句檢”是古代官吏考核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jù jiǎn
基本含義:指對官吏工作的考察與審核,強調通過細緻檢查發現疏漏、糾正錯誤。
唐代官員考績制度中,設有“四善二十七最”的标準,其中第十七項為“句檢之最”,要求官吏在勘覆(審查核對)時做到:
雖為古代制度術語,但其核心精神(嚴謹審核、問責糾錯)與現代審計、監察工作有相通之處。
如需進一步了解唐代考績制度細節,可參考《新唐書》或《資治通鑒》相關章節。
《句檢》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對句子進行檢查或審查,以确保句子的正确性、通順性和邏輯性。
《句檢》的拆分部首是“言”和“手”,部首“言”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思,部首“手”則表示與手寫字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2。
《句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時期。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句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句檢」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句」的古代寫法為「句」字中央有兩個「夂」,表示距離行初始點稍遠的地方,而「檢」的古代寫法為「檢」,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佥字旁。
1. 我們需要進行一次句檢,确保這篇文章沒有語法錯誤。
2. 讓我們對論文進行句檢,以确保邏輯清晰、表達準确。
3. 句檢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寫出含糊不清或不完整的句子。
1. 語句 (yǔ jù) - 指由若幹字組成,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
2. 檢查 (jiǎn chá) - 對事物進行仔細審視、審查。
3. 句子 (jù zǐ) - 由字或詞按照一定語法規則組成、表達完整意義的句子。
1. 校對 (xiào duì) - 對文字或印刷品進行仔細核對、修正。
2. 校勘 (jiào kān) - 對古籍文獻等進行考證、補正。
3. 校訂 (jiào dìng) - 對書籍、文件等進行校正、修整。
1. 小心 (xiǎo xīn) - 表示謹慎、小心。
2. 隨意 (suí yì) - 表示隨便、隨心而動。
3. 忽略 (hū lüè) - 表示不予注意、不在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