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畏懼。《周書·異域傳下·突厥》:“朝廷受其虛言,将士望風畏慴。” 梁啟超 《滅國新法6*論》:“畏慴、歆羨、感謝之三種心,次第并起。”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畏慴漢語 快速查詢。
“畏慴”是一個由“畏”和“慴”組成的複合詞,表示極度的害怕或畏懼。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文獻用例
近義詞辨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面對權威、困境或強大壓力時的心理狀态,如“面對挑戰畏慴不前”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字形或古籍用例,可參考《周書》及梁啟超著作原文。
《畏慴》(wèi shè)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害怕、畏懼、害羞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人在面對困境、壓力或威脅時的心理狀态。
《畏慴》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田」和「心」。它的拆分部首分别表示土地和心思,代表着人在心地和思想上感到恐懼。根據《康熙字典》,《畏慴》的總筆畫數為18畫。
《畏慴》是一個中文詞彙,屬于漢字表意文字,有悠久的曆史。它的繁體字形為「畏慴」。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畏慴》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畏」的上方有兩個「田」字,下方是「心」字旁,「慴」的上方是「心」字旁,下方是「田」字。這種寫法有别于現代的簡化字形。
1. 他在敵人的威脅下,開始畏慴起來。
2. 面對考試的壓力,他畏慴地閉上了眼睛,深呼吸了一口氣。
3. 她羞怯地低下頭,滿臉畏慴地面對着他。
組詞:畏縮、畏懼、慴于
近義詞:害怕、恐懼、膽怯
反義詞:勇敢、大膽、無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