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垂釣。 三國 魏 嵇康 《兄秀才公穆入軍贈詩》之十五:“流磻平臯,垂綸長川。”《南史·王彧傳》:“ 文帝 嘗與羣臣臨 天泉池 ,帝垂綸良久不獲。” 明 劉基 《題秋江獨釣圖》詩:“秋風江上垂綸客,知是 嚴陵 是 太公 ?” 蘇曼殊 《與劉半農書》:“不慧比來胸膈時時作痛,神經紛亂,隻好垂綸湖畔。”
(2).傳說 呂尚 ( 姜太公 )未出仕時曾隱居 渭 濱垂釣,後常以“垂綸”指隱居或退隱。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遯》:“蓋祿厚者責重,爵尊者神勞。故 漆園 垂綸而不顧卿相之貴, 柏成 操耜而不屑諸侯之高。” 北周 庾信 《拟詠懷》詩之二:“赭衣居 傅巖 ,垂綸在 渭川 。” 唐 李颀 《送喬琳》詩:“汀洲芳杜色,勸爾暫垂綸。” 王闿運 《上征賦》:“任治亂之疊運兮,豈妨餘之垂綸。”
(3).借指隱士。 唐 杜甫 《奉寄章十侍禦》詩:“朝覲從容問幽仄,勿雲 江 漢 有垂綸。”
(4).指釣魚的用具。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五章:“餘乃負杖出門,隨步所之,遇漁翁,相與閑話,迄翁收拾垂綸,餘亦轉身歸去。”
垂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将釣線(綸)垂入水中進行釣魚的動作。
例證:
《詩經·小雅·采綠》中“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即描述此場景,體現古人以絲線為釣具的漁獵方式 。
在文學傳統中,“垂綸”常隱喻遠離塵世、寄情山水的隱士情懷。
典源:
《淮南子·說林訓》以“釣者靜之”闡釋其道家哲學内涵,後成為詩詞中隱逸意象的典型符號,如唐代胡令能《小兒垂釣》中“蓬頭稚子學垂綸”的閑適畫面 。
來源标注
“垂綸”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垂釣”僅表示釣魚行為,而“垂綸”因文化典故更具意象深度,常用于表達超脫世俗、淡泊名利的志趣。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詩詞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小兒垂釣》《奉寄章十侍禦》等作品。
邊商鬓面撥付逋叟蟬啼澄陽抽考愁懑詞窮理絶麤蠢大後方德句抵借底碼端切繁雄廢寝忘飧伏軍剛鸷告乏高研革新變舊弓手估堆兒過糧後福降衷茭牧角吻嫁犬逐犬積澱進步捐俗狼亢林岫例言賣國漫天遍野目食耳視孽根禍胎磞見青梅煮酒秋素鵲喜柔聲三尺秋霜懾愯失交時祉艏樓霜葩霜籼梳妝打扮甜俏踢躂痛決翁媽無儤協輔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