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易·乾》:“聖人作而萬物睹。”舊時多為稱頌帝王有所作為之詞。 唐 李邕 《賀新殿鐘鳴表》:“伏見昨宣示於新殿為萬姓祈禱,神鐘自鳴,是知聖作昇聞,天意下降,道開皇極,潤及生人。”
(2).帝王的作品。猶言禦制。《新唐書·虞世南傳》:“帝嘗作宮體詩,使賡和。 世南 曰:‘聖作誠工,然體非雅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二節:“﹝《詩·豳風·七月》﹞序上說是 周公 做的。或者是這位大詩人的聖作罷。”
“聖作”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稱頌帝王作為
源自《易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睹”,舊時多用于贊頌帝王的政治成就或重大舉措。例如唐代李邕在《賀新殿鐘鳴表》中提到“聖作昇聞”,形容帝王行為順應天意、澤被百姓。
帝王的作品(禦制)
指皇帝親自創作的詩文、書法等,如《新唐書·虞世南傳》記載唐太宗作詩,虞世南評價“聖作誠工”,即指帝王禦制之作的傑出性。
該詞最初強調“聖人之作”的神聖性,後逐漸專指帝王相關的内容,體現了古代尊君思想。需注意其曆史語境,現代使用時多保留古典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2、5中的文獻來源。
聖作是指具有神性、可崇拜或神聖意義的作品或事物。它通常用來描述宗教、神話、藝術等領域中被奉為至高無上的作品。
“聖作”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聖”(shèng)和“作”(zuò)。
“聖”的部首是“囗”,拼音為“wéi”,它有三筆畫。
“作”的部首是“亻”,拼音為“rén”,它有五筆畫。
“聖作”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它是由“聖”和“作”兩個字組合而成。在繁體中,“聖”字的寫法與簡體一樣,而“作”字的繁體寫法是“作”。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聖作”這個詞并沒有經曆過太大的改變,它的古代寫法與現代寫法幾乎相同。
1. 這幅畫被譽為藝術領域的聖作。
2. 他創作了一部被視為文學史上的聖作。
3. 這座古老的廟宇是宗教界認定的聖作。
神聖、聖潔、聖地、聖誕、聖殿、聖賢、聖人、聖火
神聖、神秘、崇高、莊嚴、尊貴
凡俗、平凡、普通、世俗、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