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企及的意思、企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企及的解釋

[hope for] 盼望趕上;希望達到更高的水準

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後漢書·陳蕃傳》

詳細解釋

(1).踮起腳來才夠着。謂勉力做到或勉力從事。《後漢書·陳蕃傳》:“ 蕃 大怒曰:‘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北史·達奚武田弘等傳論》:“以 赫連達 之先識而加之以仁恕, 蔡祐 之敢勇而終之以不伐,斯豈企及之所緻乎,抑亦天性而已。”

(2).指希望或企求趕上。 晉 葛洪 《<抱樸子·内篇>序》:“夫以僬僥之步,而企及 誇父 之蹤,近才所以躓閔也。”

(3).趕上,及得上。 宋 葛立方 《韻語陽秋》卷十五:“想其搊彈之妙,冠古絶今,人未易企及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若 曹元理 、 趙逵 算術,再傳之後,漸失玄妙;非不傳也,後人聰明無企及之故也。” 郭沫若 《批評-欣賞-檢察》:“作者的謙遜,是我們可羨而卻難于企及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企及”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ǐ jí,屬于動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析:

  1. 詞義解釋

    • 本義:字面指“踮起腳去夠高處的東西”,引申為“勉力做到”或“希望達到更高水準”。例如:“梅蘭芳的造詣是後人不可企及的”,強調難以達到的高度。
    • 深層意涵:多用于表達對他人才華、成就的敬仰,或對目标的追求(如“企及進取”為士子常志)。
  2. 古典與文獻出處

    • 最早見于《後漢書·陳蕃傳》:“聖人制禮,賢者俯就,不肖企及。”意為賢者能輕松遵循禮制,普通人則需努力才能做到。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趕上、達到、抵達。
    • 反義詞:不及、不足。
  4. 現代用法舉例

    • 正面用例:“他的成就令人企及”表達欽佩;
    • 否定形式:“不可企及”強調難以超越。
  5. 語法特征

    • 常與否定詞連用(如“難以企及”),或用于比較語境中,突顯差距。

“企及”既可用于描述實際行為的努力,也可比喻精神層面的追求,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企及》的意思

《企及》是一個漢語詞語,指企圖達到,追求某種目标或狀态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企及》的部首是人,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企及》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天人》一文中,用來描述人們追求仙人境界的願望。

繁體

《企及》的繁體字為「企及」,發音和意思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企及」的寫法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為「欺及」,意思和現代用法一緻。

例句

1. 他一直努力學習,企及成為一名科學家。

2. 她努力工作,企及升職加薪。

組詞

企圖、企業、追及、追求、追尋

近義詞

追求、渴望、期望、追逐、尋求

反義詞

放棄、滿足、接受、順應、放低目标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