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違的意思、弼違的詳細解釋
弼違的解釋
語出《書·益稷》:“予違,汝弼。” 孔 傳:“我違道,汝當以義輔正我。”後因稱糾正過失為“弼違”。 晉 葛洪 《抱樸子·疾謬》:“ 漢 之末世則異於茲……朋友之集,類味之遊,莫切切進德,誾誾修業,攻過弼違,講道精義。”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銘箴》:“昔 帝軒 刻輿幾以弼違, 大禹 勒筍簴而招諫。” 唐 白居易 《除武元衡門下侍郎平章事制》:“弼違救失,不以尤悔為慮;進善懲惡,不以親讎自嫌。”《續資治通鑒·宋真宗景德三年》:“其或屍利無慚,弼違有闕,務引腹非之咎,多緻面從之諛,則請行降黜以勵衆焉。”
詞語分解
- 弼的解釋 弼 ì 輔佐:弼士(輔佐的人)。弼匡(輔佐匡正的人)。弼導。弼諧。 筆畫數:; 部首:弓; 筆順編號:
- 違的解釋 違 (違) é 背,反,不遵守:違背。違反。違犯。違法。違抗。違章。事與願違。 不見面,離别:久違。 * ,過失。 背從奉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弼違”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詞源與基本釋義
“弼違”出自《尚書·益稷》中的記載:“予違,汝弼。”孔傳注解為“我違道,汝當以義輔正我”。其核心含義是臣子或輔佐者糾正君主或上級的過失,強調通過勸谏、輔正來維護道義。
2.“弼”的字義解析
- 讀音:bì(注音:ㄅㄧˋ)。
- 字形:由兩個“弓”字與中間的“百”組成(實際為左右雙“弓”夾“百”),本義指矯正弓弩的工具,引申為“糾正、輔正”。
- 詞性:作動詞時表示輔助君主、匡正錯誤;作名詞可指代輔佐者或矯正工具。
3.曆史文獻中的用例
- 《晉書·武帝紀》:“擇其能正色弼違,匡救不逮者。”
——意為選拔敢于直言規勸、糾正君主過失的臣子。
- 《文心雕龍·銘箴》:“昔帝軒刻輿幾以弼違。”
——提到黃帝在車輿上刻字以警示自身過失。
- 唐代白居易:“弼違救失,不以尤悔為慮。”
——形容勇于進谏、不計個人得失的态度。
4.現代應用與延伸
如今“弼違”已不常用,但在研究古典文獻或曆史時仍可能遇到。其核心精神可對應現代“谏言”“監督”等概念,強調對權力者的約束與糾錯機制。
“弼違”承載了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以道匡君”的價值觀,體現了臣子對君主的責任與道德約束。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晉書》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弼違(bì wéi)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是弓和言,筆畫共計8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寫法。
在繁體字中,弼違的寫法為弼違。
在古時候,弼違在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正如現代漢字一樣,它們同樣被用來表達某種概念或意義。
以下是一個關于弼違的例句:
他的行為弼違了公司的規定。
弼違這個詞沒有明确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因為它在漢語中常常作為一個整體使用,很少與其他詞語進行組合或替代。
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