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眷愛識拔;知遇。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孔 慨然曰:‘昔 肅祖 臨崩,諸君親升禦牀,并蒙眷識,共奉遺詔。’”
眷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語境(如古籍研究、書法題跋)中仍有出現。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眷」
本義為「回顧」,引申為「關注」「垂愛」。《說文解字》釋為「顧也」,段玉裁注:「顧者,還視也;眷者,顧之深也。」如《詩經·大雅·皇矣》「乃眷西顧」,即表深切關注。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識」
此處讀zhì(音「志」),意為「記住」「賞識」。《玉篇》釋「識」為「記也」,如《梁書·江淹傳》「少以文章顯,晚節才思微退,時人皆謂之才盡」,即含賞識、評價之意。
來源:顧野王《玉篇》。
「眷識」為同義複合詞,強調上級或尊長對下級的賞識與器重,常見于古代文書、史傳,含褒義。典型用例包括:
「太宗深加眷識,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
此處指宋太宗對呂蒙正的賞識與重用。
來源:脫脫《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上眷識特厚,每召對移時。」
描述皇帝對臣子的特别器重。
來源:焦竑《玉堂叢語》卷三。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獨立使用,多見于:
注意:因「眷識」屬文言詞彙,日常交流通常以「賞識」「器重」等現代詞替代。
“眷識”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juàn shí,其核心含義為眷愛識拔或知遇,通常指上級對下級的賞識與提拔,帶有深厚的情感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因賞識而給予關照和提拔,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人才的重視和信任。例如《世說新語·方正》中的例句:“并蒙眷識,共奉遺诏”,即體現君臣間的知遇關系。
拆字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典、古代文獻解析及《世說新語》原文。
比目連枝蠶縷昌年單蹙跌蕩不羁笃志分虎竹符醮福嚴紫高揭勾引孤孤單單國府沆砀黑緑歡送禍亂滔天皎日桀雄激淩淩謹始慮終九圍記敍空舍清野誇薦懶婦箴勞教唠唠麗事隸首之學理性密意炮火連天蘋婆泉火仁言狨座色變上僭燒盤審重實見識曲受天之祜雙靥肆宥隨口胡謅痛切投資推訊歪剌姑頑山轊椟未省尾綴烏桓誣濫汙濁笑迷虎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