鴂舌的意思、鴂舌的詳細解釋
鴂舌的解釋
亦作“鴃舌”。伯勞弄舌啼聒。比喻語言難懂。《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趙岐 注:“鴃,博勞鳥也。”《新唐書·柳宗元傳》:“ 楚 越 間聲音特異,鴂舌啅譟,今聽之恬然不怪,已與為類矣。”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方音》:“五方之語,雖各不同,然使友天下之士,而操一鄉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故 仲由 之喭,夫子病之;鴂舌之人, 孟子 所斥。” 廖仲恺 《賀新郎·題大兄忏盦主人粵讴解心稿本》詞:“曲終奚必 周郎 顧,且仿來,蠻音鴃舌,癡兒騃女。”
詞語分解
- 鴂的解釋 鴂 é 伯勞鳥:“楚、越間聲音特異,鴂舌踔噪,今聽之恬然不怪。”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舌的解釋 舌 é 人或動物嘴裡辨别滋味、幫助咀嚼和發音的器官:舌頭。舌耕(a.指讀書勤奮;b.舊時學者授徒,依口說謀生,好像農夫耕田得粟)。唇槍舌劍。 語言辯論的代稱:舌戰(激烈議論)。 像舌頭的東西:帽舌。火
網絡擴展解釋
“鴂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礎解釋
- 拼音:jué shé(注意:“鴂”同“鴃”,讀作jué,部分來源标注為“wēi”可能是誤寫)。
- 本義:指伯勞鳥的叫聲。伯勞鳥叫聲嘈雜,古人借此比喻難以理解的方言或外語,尤其是中原地區對南方語言的貶稱。
二、引證與用法
-
比喻語言難懂
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南蠻鴃舌之人”,指南方人說話像伯勞鳥啼叫般難懂,帶有對非中原語言的貶義。
唐代柳宗元在《新唐書》中也用“鴂舌啅譟”形容楚越方言的異樣感。
-
曆史語境
古代中原文化視周邊方言為“鴂舌”,反映了地域文化差異和語言隔閡。例如,客家人曾被形容為“南蠻鴂舌”,凸顯中原對南方語言的偏見。
三、現代注意
該詞在現代使用中需謹慎,因其隱含文化歧視色彩,多用于曆史或文學分析,而非日常交流。
四、相關擴展
- 同義詞:南蠻鴃舌、侏離鴂舌(均指語言難懂)。
- 反義詞:雅言(古代标準語)。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孟子》《新唐書》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鴂舌》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用于形容人或者鳥類的鳴聲清脆悅耳,如鳥兒鳴叫聲,泛指聲音優美、動聽。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鴂舌》由“鳥”部首組成,表示與鳥有關,同時也可以拆分為“隹”和“舌”兩個字部。隹是用于表示鳥類的部首,而舌則複雜表示口腔内部的構造。
來源:《鴂舌》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此詞的來源與古代人們對于鳥類鳴聲的欣賞有關。鳥鳴的音調悅耳而清脆,因此古人用《鴂舌》來形容美妙的聲音。
繁體:《鴂舌》的繁體字為「鶺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寫《鴂舌》的字形有時會略有不同。如在金文和篆書中,會将“鳥”寫作“鳥”或“烏”。在隋唐以後的楷書中,鳥的字形統一寫作“鳥”。
例句:他的歌聲像《鴂舌》,令人陶醉在音樂的海洋中。
組詞:鴂羽(指鳥兒的羽毛)、鴂兒(指小鳥)等。
近義詞:鳴叫、啼鳴、鳥鳴等。
反義詞:刺耳、嘈雜、刺激等。
總結:《鴂舌》是一個形容鳥類鳴聲優美悅耳的詞彙。拆分部首和筆畫中,它由“鳥”部首組成,同時可以拆分為“隹”和“舌”兩個字部。該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詩經》中,用于形容美妙的聲音。《鴂舌》的繁體字為「鶺舌」,古代寫法會有所不同。例如「鳥」會寫作「鳥」或「烏」。例句、組詞以及近義詞和反義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