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具。用以打人的毛竹闆。《醒世恒言·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知縣相公一見了這錠樣,認定是造假銀的光棍,不容分訴,一上打了三十毛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兩邊如狼如虎的公人,把舵公拖翻,二十毛闆,打的皮開肉綻。”
“毛闆”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定義
指古代用毛竹制成的闆狀刑具,用于杖打犯人。其特點是表面粗糙,行刑時易造成皮肉損傷。
文獻記載
使用場景
常見于明清小說和公案文學,反映古代司法刑罰的嚴酷性。
指花崗石、大理石等荒料經初步切割或剝分後形成的未抛光闆材。該釋義多見于網絡非專業資料,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與行業術語存在差異。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司法制度研究資料。
《毛闆》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斑駁的木闆或者破爛不堪的東西。通常用來形容物品的老舊、破損和失去原有光澤。
《毛闆》的拆分部首是毛,共有3個筆畫。
《毛闆》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具體。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位貧苦的木匠,為了生活,他隻能偷偷地用别人扔掉的木闆拼湊修複家具。因為這些木闆多年的風吹日曬已經破爛不堪,上面長滿了灰塵和蛛網,所以人們便用《毛闆》來形容這些被修複過的破舊家具。
《毛闆》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毛闆」。
在古代,「闆」字通常寫作「闆」,拼音為bǎn。這種寫法在一些古文獻中會出現。
1. 這張桌子已經擺放了很多年了,表面都變得毛闆了。
2. 街上的老房子,牆上的油漆已經剝落,露出了毛闆。
毛闆椅、毛闆櫃、毛闆門、毛闆樓梯
破舊、陳舊、殘舊、破爛、破敗
嶄新、新穎、整潔、光鮮、精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