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鴂舌的意思、鴂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鴂舌的解释

亦作“鴃舌”。伯劳弄舌啼聒。比喻语言难懂。《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赵岐 注:“鴃,博劳鸟也。”《新唐书·柳宗元传》:“ 楚 越 间声音特异,鴂舌啅譟,今听之恬然不怪,已与为类矣。”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方音》:“五方之语,虽各不同,然使友天下之士,而操一乡之音,亦君子之所不取也。故 仲由 之喭,夫子病之;鴂舌之人, 孟子 所斥。” 廖仲恺 《贺新郎·题大兄忏盦主人粤讴解心稿本》词:“曲终奚必 周郎 顾,且仿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鴂舌是汉语中具有特殊文化意涵的古典词汇,其释义可从字源、比喻义及典源考据三方面解析。

  1. 字词解析

    “鴂”指代伯劳鸟,属雀形目鸟类,古称“鵙”或“鶪”。“舌”即舌头。二字连用,字面意为“伯劳的舌头”,后衍生为形容语言难懂或声音刺耳的比喻义(参考《汉语大词典》)。

  2. 比喻义与用法

    该词常用于贬义语境,比喻“晦涩难辨的语言”或“粗鄙刺耳的声音”。如《孟子·滕文公上》以“南蛮鴂舌之人”指代语音差异显著的他族人群(《孟子》赵岐注)。唐代柳宗元《与萧翰林俛书》亦用“鴂舌”自嘲方言不被理解的困境(《柳河东集》)。

  3. 典源考据

    其文化意象源于伯劳鸟的特性。《淮南子·时则训》记载“仲夏之月,鴂始鸣”,因其鸣声急促尖锐,古人将之与语言交流障碍关联。宋代《埤雅·释鸟》更明确注释:“鴂善鸣,其舌缺,故语不正”(《埤雅》卷九)。

  4. 现代语义延展

    当代语境中,该词除保留古义外,偶见于文学创作,借指外语或方言的隔阂感。如钱钟书《围城》以“鴂舌之音”暗喻文化冲突(《围城》第三章)。需注意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歧义。

网络扩展解释

“鴂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础解释

二、引证与用法

  1. 比喻语言难懂
    如《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南蛮鴃舌之人”,指南方人说话像伯劳鸟啼叫般难懂,带有对非中原语言的贬义。
    唐代柳宗元在《新唐书》中也用“鴂舌啅譟”形容楚越方言的异样感。

  2. 历史语境
    古代中原文化视周边方言为“鴂舌”,反映了地域文化差异和语言隔阂。例如,客家人曾被形容为“南蛮鴂舌”,凸显中原对南方语言的偏见。

三、现代注意

该词在现代使用中需谨慎,因其隐含文化歧视色彩,多用于历史或文学分析,而非日常交流。

四、相关扩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孟子》《新唐书》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卷彬彪大酒大肉憺怕典奥點中雕败东边独行其道鐇宫房贡声骨灰谷口顾绣酣赏鹤情涸浊厚扰会推魂不著体讲行俭礼践阼蟜蟜搅恼洁朗惊骇痉挛寄书鸿卷绶鞠躬尽力宽诞疠人栗色鲁籍沦铄庐山会议缅隔拿云握雾牛觔蒲类谦诚强最青鞋秋照奇赢岨深融汇贯通森霄深竟豕牢十重水局搠笔痛叹投胶文工团五藏西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