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蹶蛩的意思、蹶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蹶蛩的解釋

亦作“蹷蛩”。《呂氏春秋·不廣》“北方有獸,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颠,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後因以“蹷蛩”比喻兩者關系親密無間。 清 魏源 《椒山琴和陳太初修撰》:“運丁叔季誰 牙鐘 !不如收視反聽聰,與君相知如蹷蛩,試叩 銅山 應 洛 鐘。” 清 魏源 《題湯雨生<雙笠圖>》詩:“忽然挂冠戴雙笠,飄然來作六代江山之寓公,喁于唱和如蹷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蹶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詞典中通常未收錄。根據古漢語文獻及字義分析,其含義可解釋如下:

一、字義溯源與基本解釋

  1. "蹶"的本義:
    • 指跌倒、摔倒。《說文解字·足部》:"蹶,僵也。從足,厥聲。"
    • 引申為挫折、失敗,如"一蹶不振"。
    • 也有急速、倉促之意(如"蹶然")。
  2. "蛩"的本義:
    • 指蟋蟀。《說文解字·蟲部》:"蛩,蛩蛩,獸也。一曰秦謂蟬蛻曰蛩。" 段玉裁注:"按《爾雅》'蛩蛩,距虛',許所本也。...蟋蟀似蝗而小,善跳。"
    • 也指蝗蟲(古義)。
    • 在特定語境下,"蛩蛩"指傳說中的一種異獸(見下文典故)。
  3. "蹶蛩"的合義: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淮南子·道應訓》:"北方有獸,其名曰蹶,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颠,常為蛩蛩駏驉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蛩蛩駏驉必負而走。此以其能托其所不能。"
    • 此處"蹶"與"蛩蛩駏驉"(或簡稱"蛩")是兩種共生互助的異獸。"蹶"行動不便("趨則頓,走則颠"),而"蛩蛩駏驉"善于奔跑但缺乏覓食能力。"蹶"負責為"蛩"尋找甘草,"蛩"則在危險時背負"蹶"逃跑。
    • 因此,"蹶蛩"(或更準确地說,"蹶"與"蛩")常被用來比喻互相依賴、共生共榮的關系,尤其指一方提供智慧或資源,另一方提供勞力或保護的夥伴關系。

二、典故引申與用法

總結 "蹶蛩"并非現代常用詞,其核心含義源于《淮南子》記載的典故,指代兩種名為"蹶"和"蛩蛩駏驉"(簡稱"蛩")的異獸之間形成的共生互助關系。它象征着一種互補性的依賴與合作,一方(蹶)提供生存資源(如食物),另一方(蛩)提供行動能力和保護。在使用時,多取其比喻義,形容人與人、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需要、彼此扶持的緊密關系。

提示:由于該詞極為生僻,現代漢語中幾乎不用。若在古籍或特定文學作品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其具體所指是異獸本身還是其象征的互助關系。建議查閱《淮南子》原文及相關注釋(如高誘注)以獲得最準确的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蹶蛩”是一個源自《呂氏春秋》的典故,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說明:

  1. 互助關系說(主流解釋)
    該詞出自《呂氏春秋·不廣》,記載北方有異獸“蹶”與“蛩蛩距虛”相依生存:蹶為蛩蛩距虛采集甘草,遇危險時蛩蛩距虛則背負蹶逃離。後以“蹶蛩”比喻親密無間、互相依存的關系,如清代魏源詩中用此典表達深厚情誼()。

  2. 重新振作說(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蟋蟀跌倒後重新站起”,引申為經曆挫折後奮起成功。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直接支持,可能是對字面“蹶(跌倒)+蛩(蟋蟀)”的誤讀,需謹慎使用。

建議:學術或古文解讀中應優先采用《呂氏春秋》原典的互助關系義;若需現代引申義,需注明來源差異。兩類解釋的并存反映了語言演變中詞義的多樣化,但核心需區分典故出處與後起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白绫北周辨雨避暴比物連類操翰炒作陳白沖守出谷莺寸蓮倒馬抵近攻擊頂點洞庭春貳宮梵居風趣馮夷扶颠持危浮冗骨軟筋麻鶴頂貨買江元掎扢警誡即戎季葉潏露溘至括弧蠟撚樂樂呵呵狸狌露兩手賣懵董迷死沐露沾霜扭搭被發左袵皮婚強梁鎗然青詞蛩蹷瓊州海峽祈求趨炎附勢三好兩歉散絕閃試少正慎戒申儆韬戢踏硬文訞邪惑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