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幽谷飛出的鳥。亦喻指升遷之人。 唐 李白 《荊門浮舟望蜀江》詩:“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 宋 王禹偁 《酬太常晁丞見寄》詩:“當年布素定交情,恨不同為出谷鶯。猶作三丞君最屈,徧尋兩制我知榮。”參見“ 出谷 ”。
“出谷莺”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本義與比喻義
該詞本義指“從幽谷飛出的黃莺”,如李白的詩句“雪照聚沙雁,花飛出谷鶯”,通過自然意象表現春景。後衍生出比喻義,多用于形容地位升遷或境遇好轉之人,例如宋代王禹偁的詩中“恨不同為出谷鶯”即暗含對仕途的感慨。
文學意象的延伸
在詩詞中,“出谷莺”常與“聚沙雁”等意象并列(如李白詩),形成動靜結合的春日畫面。而王沂孫《鎖窗寒》中的“出谷莺遲”則通過“遲”字賦予時光流轉、期盼升遷的深意。
文化象征
黃莺(即黃鹂)在中國文化中象征生機與希望,結合“出谷”這一動作,暗含突破困境、煥發新生的意蘊。部分文獻将其與“出谷黃莺”混用,引申為形容聲音婉轉動聽(如歌女比喻),但此用法多見于非權威資料,需謹慎考據。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該詞與“出谷遷喬”相關(出自《詩經·伐木》),後者直接比喻地位上升,可見“出谷”本身已承載升遷的象征意義。
“出谷莺”兼具自然描寫與人生際遇的雙重内涵,其核心關聯可概括為:幽谷→困境/低位,出谷→突破/升遷,莺→新生/希望。在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側重字面還是隱喻。
《出谷莺》是一個成語,指的是雄莺離開了山谷或草叢飛到田野中。它以莺鳥的行為為比喻,形容人們離開狹小的環境,走向更加廣闊、自由的世界。
《出谷莺》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豔”,它們分别也可以當作單字,部首分别是“虍”和“艸”;全詞一共有11個筆畫。
《出谷莺》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蒹葭》一篇中:“四月之莺,五月之鹿,六月之麥。”這裡的“四月之莺”就是指雄莺離開山谷的意象。
《出谷莺》的繁體字形為「出谷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不同時代和地區的書寫風格,可能會稍有變化。
1. 他終于有機會遠離這座山村,像一隻《出谷莺》般自由自在地飛翔。
2. 妹妹畢業後選擇了出國發展,成為一隻《出谷莺》,在外國擁有了自己的事業。
出谷、出谷莺、莺飛草長
飛雁、展翅高飛、揚眉吐氣
留守、閉門思過、囚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