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儆戒;訓戒。《左傳·宣公十二年》:“在軍,無日不讨軍實而申儆之。”《續資治通鑒·宋太宗端拱元年》:“三月,甲子,下詔申儆官吏,求直言。”《清史稿·禮志十二》:“詔以易名之典,不容冒濫,嚴切申儆,且下 培敬 吏議。” ********* 《抗戰以來》五:“若任其摩擦,勇于私鬥,必怯于公戰,敵人與漢奸之所喜,即仁人志士之所憂,應由政府申儆全國。”
“申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申儆”由“申”和“儆”組成:
現代語境中,“申儆”多用于正式場合,如:
適用于需要強調預防性警示的語境,如政策文件、曆史文獻或嚴肅讨論中,不常用于日常口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權威釋義,可參考《左傳》《清史稿》等文獻原文。
《申儆》(shēn jǔ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申斥和警戒。
申儆由兩個部首組成:
• 田(tián) - 田字底部的橫筆劃
• 兒 (ér) - 位于上方并稍微朝右傾斜的直筆劃
它由12個筆畫組成。
申儆是一個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率·決負世官考》一書中。
申儆的繁體字為「申儆」。
在古代,申儆的字形寫作「申丁冖兒」。
1. 這個人經常申儆别人的過錯。
2. 老師的警告起到了申儆作用,讓我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
組詞中含有「申儆」的詞語有:
• 警儆(jǐng jǔn)- 警戒和警示。
• 斥責(chì zé)- 責備和申斥。
• 忠告(zhōng gào)- 忠誠的勸告和申斥。
含有相似意義的近義詞有:
• 斥責(chì zé)
• 責備(zé bèi)
• 警戒(jǐng jiè)
與申儆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有:
• 寬容(kuān róng)- 對錯誤行為或過錯給予寬容和諒解。
• 寬恕(kuān shù)- 原諒和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