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的意思、北周的詳細解釋
北周的解釋
朝代名。 北朝 之一。公元557年初 宇文泰 子 宇文覺 代 西魏 稱帝,國號 周 ,都 長安 (今 陝西 西安 ),史稱 北周 ,亦稱 後周 。公元577年滅 北齊 ,統一 中國 北方。公元581年為 隋 所代。共曆五帝,二十五年。
詞語分解
- 北的解釋 北 ě 方向,早晨面對太陽,左手的一邊,與“南”相對:北方。北辰(古書指北極星)。北上(古代以北為上,後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與“南下”相對)。北極星(出現在天空北部的一顆亮星,人常靠它辨别方向)。北國
- 周的解釋 周 ō 圈子,環繞:周圍。周天。周轉(僴 )。周匝(.環繞;.周到)。 普遍、全面:周身。周延。周全。周遊。 時期的一輪,亦特指一個星期:周歲。周年。周期。周星(十二年)。上周。 完備:周到。周密。周
網絡擴展解釋
北周是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重要政權之一,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信息
- 時間範圍:公元557年至581年,共存在24年。
- 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 别稱:後周(唐宋後少用)、宇文周。
- 建立者:宇文覺(實際奠基人為其父宇文泰)。
二、建立背景
北周源于西魏權臣宇文泰的勢力。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宇文泰掌控西魏政權。557年,其子宇文覺在侄子宇文護支持下廢西魏恭帝,建立北周。
三、政治與軍事
- 初期動蕩:宇文護專權,廢立三帝(宇文覺、宇文毓、宇文邕),直至572年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實現親政。
- 改革強盛:周武帝推行中央集權、整頓吏治、發展軍事,577年滅北齊,統一北方。
- 軍事成就:注重軍隊訓練,聯合突厥等勢力對抗北齊,最終完成北方統一。
四、重要人物與事件
- 宇文泰:西魏實際掌權者,奠定北周基業。
- 宇文邕(周武帝):北周最傑出的君主,誅權臣、滅北齊,推動國力鼎盛。
- 楊堅:581年受禅稱帝,建立隋朝,終結北周。
五、曆史影響
北周雖短暫,但為隋唐統一奠定基礎:
- 政治制度上繼承并發展中央集權模式;
- 軍事上整合北方資源,結束長期分裂;
- 文化上促進民族融合,推動後續盛世。
以上内容綜合自多部權威史料及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周書》或相關南北朝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北周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名稱,意為北方的周朝。它字形結構中的部首是口,合起來形成一個古代字形。北部分的偏旁,代表字的意義與地域北方有關。周部分的偏旁,是字的意義,與周朝有關。
北周的拆分部首是口,表示“口音”。周部分的拆分部首是讠,表示“言語”。北周的筆畫總計有8畫。北部分有3畫,周部分有5畫。
北周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兩個朝代:南北朝時期和隋朝時期。南北朝時期,北周是北方的一個朝代,而南方有南周。在北方,北周是南北朝各政權之一,分别由周武王和周文王建立。隋朝時期,北周又成為隋朝的輔助政權,在統一中國之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北周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繁體字的寫法保留了古字形,使得字形更加複雜且有一定的書法美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不同,但北周這個詞的字形沒有太大變化。在古代,北部分的字形更為簡化,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口”的形狀。周部分則相對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關于北周的例句:“北周是中國曆史上一段重要的時期,對于中國的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組詞方面,與北周相關的詞有:北方、周朝、南北朝、南周等。
近義詞方面,與北周意義接近的詞有:北方的周朝、北朝。
反義詞方面,與北周意義相反的詞有:南方的周朝、南朝。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滿足您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