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貓。《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成玄英 疏:“狸狌,野貓也。”
“狸狌”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在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狸狌”指野貓,常見于《莊子》等先秦文獻。該詞由“狸”和“狌”組成:
《莊子·逍遙遊》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
——描述野貓捕獵時靈活卻易中陷阱的特性,比喻“技能局限”。
《莊子·秋水》
“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
——強調不同生物的特長差異,野貓雖不善奔馳,但擅長捕鼠。
在部分文言文(如《衛人好狸貓》)中,“狸狌”可泛指貓,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
“狸狌”一詞以《莊子》中的哲學化用例最為經典,核心含義為野貓,兼具動物習性與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可參考《莊子》相關篇章或漢典等工具書。
狸狌是一個古代漢字,其意思是指黃鼠狼,屬于哺乳動物類别。狸狌在古代文獻中常被用作形容忠誠、機警的動物。
狸狌的字形組成可以拆分為“犭”和“昜”,其中“犭”為狗的部首,表示與動物相關,而“昜”則是表示陽光、明亮的意思。狸狌總共有8個筆畫。
狸狌這個字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意思是黃鼠狼。後來在《說文解字》一書中,狸狌的引申意義被擴展為形容人品行忠誠、機警如狸狌。
狸狌的繁體字形為「貍貊」,這兩個字與「狸狌」的意思相同,但在書寫和書籍中偏向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狸狌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狸狌的古代寫法為「狸」和「昜」的組合。現代字形則是經過演變和漢字簡化後的結果。
1. 他的機敏和忠誠讓人感覺他真的像隻狸狌。
2. 她的眼神如同狸狌一樣銳利而警覺。
3. 這隻狸狌向前打了個滾,然後迅速鑽進了灌木叢。
狸狌的相關詞彙有:狐狸、黃鼠狼、貓科動物、機敏、忠誠。
近義詞:機警、狡猾、聰明。
反義詞:愚笨、無能、懶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