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狸狌的意思、狸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狸狌的解釋

野貓。《莊子·逍遙遊》:“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 成玄英 疏:“狸狌,野貓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狸狌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狸”和“狌”兩個單字構成。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狸”指狸貓類動物,而“狌”通“鼪”,即黃鼠狼。合稱時多指野性未馴的小型獸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的比喻性表述。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莊子·秋水》中“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的記載,印證其本義為貓科與鼬科動物的合稱(來源:《莊子注譯》)。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司馬彪注:“狸狌,野貓也”,此處特指具有捕鼠習性的小型哺乳動物(來源:《經典釋文校注》)。

該詞在語義演變中衍生出雙重文化内涵:其一喻指看似平凡卻具實用價值的特質,如《太平禦覽》引《淮南子》所述“聖人量能授事,猶狸之執鼠”;其二含貶義色彩,《莊子·逍遙遊》以“子獨不見狸狌乎”暗諷目光短淺者(來源:《諸子集成·莊子集解》)。

現代方言調查顯示,在閩南語等地方語言中仍保留類似發音詞彙,指代野貓或鼬鼠類動物(來源:《漢語方言大詞典》)。需要注意的是,當代規範漢語中已較少單獨使用該複合詞,多作為文言詞彙存在于典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狸狌”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在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狸狌”指野貓,常見于《莊子》等先秦文獻。該詞由“狸”和“狌”組成:

二、文獻例證

  1. 《莊子·逍遙遊》
    “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
    ——描述野貓捕獵時靈活卻易中陷阱的特性,比喻“技能局限”。

  2. 《莊子·秋水》
    “骐骥骅骝,一日而馳千裡,捕鼠不如狸狌。”
    ——強調不同生物的特長差異,野貓雖不善奔馳,但擅長捕鼠。

三、引申含義

四、其他用法

在部分文言文(如《衛人好狸貓》)中,“狸狌”可泛指貓,但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代。

“狸狌”一詞以《莊子》中的哲學化用例最為經典,核心含義為野貓,兼具動物習性與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可參考《莊子》相關篇章或漢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茇茇報廟包圍圈鄙固漕事出局出性此屬打滴溜淡蕩達情大水凋疲鍛鍊風裡來雨裡去趺迹敢斷寡刻鶴紋何異恢卓活潑潑集安降顔屈體金砂金輿進狀祭田集裝箱狷笃考場老耋雷雨作解末至客泥工貧窮潦倒婆娑起舞蒲節強死賴活氣門芹菜清粼衾幄秦棧起遷虬勁七緵布冗瑣山雉水飾條桌恸泣土業完陳忘形朋五蔔吳大伯五神通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