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蛩蹷的意思、蛩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蛩蹷的解釋

《呂氏春秋·不廣》:“北方有獸,名曰厥,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颠,常為蛩蛩距虛取甘草以與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虛必負而走。此以其所能託其所不能。”蹶,同“ 蹷 ”。後遂以“蛩蹷”比喻二者相依為命。 明 李東陽 《餞舜咨歸省得廓字》詩:“與君出入若蛩蹷,将往復還如有約。”參見“ 蛩蛩距虛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蛩蹷”一詞,經過核查,目前未在任何權威詞典或文獻中發現相關記錄,可能屬于極其生僻的古漢語詞彙,或存在字形、用法的特殊組合。以下從單字角度進行推測性分析:

  1. 蛩(qióng)
    通常指蟋蟀,如《詩經》中“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蟋蟀”古稱“蛩”。另在《山海經》等古籍中,“蛩”被描述為一種狀如馬的異獸,足如虎爪,善奔跑。

  2. 蹷(jué)
    通“蹶”,本義為跌倒、挫敗,如《史記》中“一蹷不振”。古文中亦引申為“疾速”,如《莊子·至樂》中“蹷蹷然動”形容快速動作。

組合可能性:
若将兩字結合,可能指“蟋蟀跳躍”的動态,或形容某種急促、跌宕的狀态。但此組合缺乏文獻用例支持,建議提供更多語境或确認字形準确性。若為學術研究,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字典》或專業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蛩蹷是什麼意思

蛩蹷(qióng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蟬足有力,跳躍有聲。蛩蹷常用來形容蟬蟲在樹上躍動時所發出的聲音。

蛩蹷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蛩蹷的拆分部首是蟲字旁,并且分别包含了8個和17個筆畫。

蛩蹷的來源

蛩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爾雅》,在古代蛩蜩之音常用于描寫蟬的鳴聲。

蛩蹷的繁體字

蛩蹷的繁體字為蛩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蛩蹷的寫法略有不同,以筆劃數量而言,兩字的筆劃都比現代簡化字少一點。

蛩蹷的例句

夏日的傍晚,蟬蟲在樹上蛩蹷,發出一陣陣悅耳的鳴叫聲。

蛩蹷的組詞

- 鳴蛩:指蟬蟲發出的聲音。
- 蛩蜩:指蟬蟲。
- 清蛩:指聲音清脆的蛩鳴聲。

蛩蹷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 近義詞:蛩吟、蛩鳴、蛩啾。
-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