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反切。用兩個字拼切出另一字的讀音。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聲韻》:“ 周顒 好為體語,因此切字皆有紐,紐有平上去入之異。” 宋 高承 《事物紀原·經籍藝文·切字》:“又曰切字本出於西域。 漢 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如‘不可’為‘叵’、‘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國二合音,蓋切字之原也。”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封氏聞見録》曰切字始於 周顒 ……餘按: 漢 末 涿郡 高誘 解《淮南子》、《呂氏春秋》,有‘急氣、緩氣、閉口、籠口’之法。蓋反切之學,實始于此。”
“切字”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讀音。以下是詳細分析:
反切注音法
“切字”最核心的含義是古代漢語的注音方法“反切”,即用兩個漢字的讀音拼合成另一個字的讀音。例如,用“德紅切”注音“東”字,取“德”的聲母和“紅”的韻母及聲調組合。
讀音與演變
若需進一步了解反切規則或具體字例,可參考《廣韻》《切韻》等傳統韻書,或查閱語言學相關文獻。
《切字》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拆分漢字的部首和筆畫以便進行其它處理或分析的過程。
拆分部首指的是将一個漢字分解成由若幹個獨立意義的基本部分所組成的過程,如将"割"字拆分成"刂"和"戈"。拆分筆畫指的是将一個漢字分解成由每個筆畫所組成的過程,如将"切"字拆分成"一"和"丨"。
《切字》一詞來源于古代字學家對漢字的研究。在古代,人們希望通過對漢字的分析和拆解來理解字義,進而學習和應用漢字。
《切字》的繁體字為「切字」,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更加簡練,筆畫的結構也較為簡單。例如,在古代,"切"字的寫法為「刂丨」。
「切字」用作例句:通過對"切字"的研究,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漢字的形成和演變。
切割、切換、切磋、切斷、拆字、識字等都可作為與"切字"相關的組詞。
拆字、分字、剖字等都可作為與"切字"近義的詞語。
合字、詞組等可作為與"切字"反義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