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萎;衰落。《魏書·高祖紀上》:“時雨不霑,春苗萎悴。” 宋 曾鞏 《大悲祈雨文》:“稻将萎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香玉》:“過數日,聞 藍氏 移花至家,日就萎悴。” 梁啟超 《論政府阻撓國會之非》:“反之,民富日萎悴,則一切物品之銷場狹,雖稅率仍舊或議增焉,而收入反以自減。”
(2).憔悴。 沉從文 《邊城》十七:“你哥哥壞了,我看你爹爹為這件事情也好像萎悴多了。”
"萎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字義及權威辭書解釋如下:
一、單字本義
•萎:指草木枯敗。《說文解字》釋為"食牛也",後引申為衰落、幹枯㈠。
•悴:形容人面色黃瘦,引申為憂愁、衰弱。《說文解字》注:"憂也。從心卒聲"㈡。
二、合成詞釋義
萎悴(wěi cuì)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形容草木枯萎凋零。如《宋書·五行志》"草木萎悴"指植物失去生機㈢。
引申形容人精神頹廢、事物衰落。如歐陽修《秋聲賦》"物過盛而當殺",暗含萬物由盛轉衰的"萎悴"之态㈣。
三、用法與例證
•古文獻用例:
《楚辭·七谏》"哀草木之萎悴",以植物喻指人才遭壓抑㈤。
•現代引申:
可描述經濟衰退(如"産業萎悴")或精神萎靡(如"神情萎悴")㈥。
權威來源參考:
㈠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8.
㈡ 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影印本.
㈢ 沈約.《宋書·卷三十四·五行志》.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74.
㈣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秋聲賦》. 四部叢刊本.
㈤ 王逸.《楚辭章句·七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32579482.
㈥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32640663.
“萎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ěi cuì,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曆史典籍:
《魏書·高祖紀上》記載:“時雨不霑,春苗萎悴”,描述因幹旱導緻植物枯萎()。
《聊齋志異·香玉》用“萎悴”暗喻人的憔悴,賦予文學意象()。
近現代用法:
梁啟超在讨論經濟時提到“民富日萎悴”,借植物衰敗比喻民生凋敝()。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榜檠藏命産具赤晴翠尾丹鴻傎倒發簾分條析理桴棟梗迹蓬飄隔搔海闊天高駭栗黑臉河神華筵诙談回轉降貴纡尊間距金玉良言鈞諧軍州炕圍子考竟客階老套筒聊表寸心曆落眠牀鳴弦驽孱怯官七家茶秦钗青衿窮岫鵲笑鸠舞群租驅煽人權若乃商雲神山壽藤耍奸取巧雙名嗣媺損陰梯巘筒車腕骨玩藝兒五方幢無可言狀祥霙校藜銷朽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