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枯萎;衰落。《魏書·高祖紀上》:“時雨不霑,春苗萎悴。” 宋 曾鞏 《大悲祈雨文》:“稻将萎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香玉》:“過數日,聞 藍氏 移花至家,日就萎悴。” 梁啟超 《論政府阻撓國會之非》:“反之,民富日萎悴,則一切物品之銷場狹,雖稅率仍舊或議增焉,而收入反以自減。”
(2).憔悴。 沉從文 《邊城》十七:“你哥哥壞了,我看你爹爹為這件事情也好像萎悴多了。”
“萎悴”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ěi cuì,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曆史典籍:
《魏書·高祖紀上》記載:“時雨不霑,春苗萎悴”,描述因幹旱導緻植物枯萎()。
《聊齋志異·香玉》用“萎悴”暗喻人的憔悴,賦予文學意象()。
近現代用法:
梁啟超在讨論經濟時提到“民富日萎悴”,借植物衰敗比喻民生凋敝()。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解析,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萎悴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形容人或事物狀态不佳,神情憔悴,沒有生氣和活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萎》的拆分是草字頭和艹字底,總共有11畫。
《悴》的拆分是忄心字旁和卒字底,總共有11畫。
來源:
《萎》是象形字,形狀模仿花木凋謝和枯萎的樣子,表示凋敝、減少、消弱之意。
《悴》是由象形字心和卒組成。《悴》原意是指士卒病重,精神衰弱。後來引申為人體狀态不佳和情感低落。
繁體:
繁體字為「萎類」。
古時候漢字寫法:
《萎》的古字形是「萎」字去掉「類」旁的「類」,并且字形較為簡單。
《悴》的古字形是「悴」字的上部為「忄心字旁」,下部為「卆」字。
例句:
1. 他因為長期勞累,看起來十分萎悴。
2. 患病後,他的面色越發憔悴。
3. 這幅畫中的樹顯得萎悴而無生氣。
組詞:
萎靡、萎縮、蒼悴、憔悴、神情萎頓。
近義詞:
憔悴、枯槁、憔悴不堪、情緒低落。
反義詞:
精神煥發、容光煥發、精神飽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