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拱挹 ”。1.拱手作揖以示敬意。《周禮·夏官·小臣》“小臣掌王之小命,詔相王之小法儀” 漢 鄭玄 注:“趨行拱揖之容。”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後令》:“緻天之屆,拱揖羣後。” 唐 張紹 《沖佑觀》詩:“拱揖高讓,神人樂推。” 明 唐順之 《萬古齋公傳》:“﹝公﹞病且亟,餘往候之,氣已微矣,猶披衣端坐作拱揖狀。” 清 曹寅 《贈蔔者楊老》詩:“ 楊老 性淳慤,拱揖類童子。”
(2).環繞衛護。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中:“長岡巨阜,紆餘盤屈,以相拱揖抱負。” 元 周琦 《野狐嶺》詩:“連岡束重隘,拱揖猶城垣。”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又有 白蚌 、 甘丹 、 色臘 、 尋鵝 四大寺,遠近拱挹。”
“拱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主要含義和用法:
拱手作揖以示敬意
指雙手合于胸前作揖行禮,表達尊重或謙遜的态度。這一含義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例如《周禮·夏官·小臣》提到“趨行拱揖之容”,唐代張紹的《沖佑觀》詩中也用“拱揖高讓”形容恭敬姿态。
環繞衛護
用于描述地形或建築群相互環繞、形成護衛之勢。如宋代莊季裕《雞肋編》提到山岡“紆餘盤屈,以相拱揖抱負”,元代周琦的詩句“連岡束重隘,拱揖猶城垣”也體現此意。
古代典籍
文學作品
明代唐順之《萬古齋公傳》中描述臨終者“披衣端坐作拱揖狀”,展現人物氣節。
“拱揖指揮”出自《荀子·富國》,結合“拱揖”的謙遜态度與“指揮”的調度能力,強調以德服人而非強權的領導方式。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文學及成語典故的用法,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周禮》等原始文獻。
《拱揖》是一種古代禮節動作,表示恭敬、緻意或敬禮的一種方式。拱揖常見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在古代的官場、學府、宗教場所以及社交場合都有使用。
拱 (gǒng):手 (shǒu) + 弓 (gōng),共4畫;
揖 (yī):扌(shǒu) + 十 (shí),共11畫。
拱揖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文化。在中國古代,人們對長者、上級或對神明表示敬意時,就會通過拱揖來表示自己的恭敬與虔誠。
繁體字「拱揖」為「拱揖」,發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拱揖」的寫法并未有太大變化。
1. 這位年長的先生向領導深深一拱揖,表示自己的敬意。
2. 在拜神儀式上,人們會拱揖三次以示敬意。
衷心拱揖、真誠拱揖、恭敬拱揖
鞠躬、行禮、敬禮
侮蔑、冷落、輕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