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飲食和呼吸。《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聶绀弩 《輩分·壽命·體格》二:“好人或禍害的生與死,短命與長命,其實并非完全指他們個人生命的存亡以及食息于人間的歲月。”
(2).吃飯休息。亦泛指休息。《水浒傳》第九六回:“當下同衆将統領軍馬,回營食息。”《水浒傳》第一○八回:“軍士方欲造飯食息,忽見 病大蟲 薛永 ,領兵巡哨,捉了一箇奸細,來報 柴進 説。”
(3).謂每時每刻。 宋 葉適 《受玉寶賀表》:“皇帝陛下師古以治身,奉先而纘服,何食息不存於祖業,曾斯須敢怠於孫謀。”
“食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
指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活動,涵蓋吃喝與呼吸。這一用法最早見于《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現代作家聶绀弩也曾在文中使用此義,如“食息于人間的歲月”。
泛指日常作息或短暫的休整。例如《水浒傳》第九六回提到“回營食息”,即指軍隊返回營地吃飯休息。此義項強調生活節奏中的間歇狀态。
在宋代文獻中,“食息”還可表示持續不斷的時間概念。如葉適的著作中,用“食息”形容時刻不停的狀态,但這一用法相對少見。
“食息”的核心含義圍繞生存活動(飲食呼吸)、生活作息(休息)及時間連續性展開,具體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權威典籍如《莊子》《水浒傳》及現代文學作品中均有例證。
《食息》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吃飯和休息,對于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和健康狀态至關重要。
《食息》的部首是“食”(食物),共有8畫。
《食息》的字形源于上古時期的象形文字,後來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形狀。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食息」。
在古代漢字中,「食息」的寫法相對簡化,以「食」和「息」兩個字分别書寫。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形狀逐漸完善,「食息」的連寫成為現代常見的寫法。
1. 忙碌的工作之餘,我們要記得合理安排食息,保持身心的健康。
2. 沒有足夠的食息,身體無法獲得恢複和補充,容易導緻疲勞和疾病。
組詞:飲食、餐食、食欲、休憩。
近義詞:吃喝、用餐、歇息。
反義詞:勞作、奮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