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gifted ware shown in a temple]
(2) 陳在廟堂裡的禮器,即鼎彜之類
(3) 比喻有治理國事才能的人
昂昂乎廟堂之器。——明· 劉基《賣柑者言》
“廟堂之器”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兩層含義:
字面含義
指古代宗廟或朝廷中陳設的禮器,如鼎、彜等貴重器物。這類器物象征國家禮制和權力,常用于祭祀、典禮等莊重場合。
比喻意義
比喻具有治理國家才能的人才。常用來形容身居高位、肩負重任的棟梁之材。例如明代劉基《賣柑者言》中諷刺某些官員“昂昂乎廟堂之器”,表面看似能臣,實則虛有其表。
出處與用法
補充說明
需注意語境差異:古代文獻中可能指具體器物(如《史記》提及的“先帝廟器”),而明清後更偏向比喻人才。
《廟堂之器》是一個成語,意為指用于朝廷、官府、皇宮等地方的珍貴器物。這個成語也常用來指代某些特定的人或事物,表示其地位尊貴、重要不可輕視。
《廟堂之器》的拆分部首是“廣”和“口”,它們分别位于“廟”和“堂”兩個字的左邊。其中,“廟”的部首是“廣”,它有三筆,“堂”的部首是“口”,它有五筆。
《廟堂之器》這個成語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最早見于明代著名文學家馮夢龍的作品《東周列國志·吳傳》:“君作何規所。答曰:‘先開廟堂之器,而後說兵家之事。’”這個成語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廟堂之器》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意思沒有改變。例如,古人在寫“堂”字時,可能使用的是“尚”字的另一種寫法。“尚”字的上面有一個點,寫成“寺”,再加上底部的“土”,就變成了“堂”。
1. 這位總統發表的講話堪稱廟堂之器,言辭莊重而有深意。
2. 小明的手藝真是獨一無二,他的作品都是真正的廟堂之器。
3. 這個畫家的作品備受推崇,被譽為藝術界的廟堂之器。
組詞:廟宇、堂屋、器物。
近義詞:珍寶、寶物、寶貝。
反義詞:平凡之物、庸俗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