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指捐官繳納的款項。《清會典事例·吏部·處分例》:“各督撫遇有侵吞捐項之員,自行查明參奏,即免其議處。”
(2).指政府征收的捐款。 許地山 《危巢墜簡·街頭巷尾之倫6*理》:“他看是個‘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項、指揮汽車和跟洋車夫搗麻煩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捐項漢語 快速查詢。
“捐項”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境的名詞,其核心含義指代“捐稅項目”或“捐款名目”。根據《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該詞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捐項”由“捐”與“項”複合構成。“捐”本義為舍棄財物(《說文解字》釋“捐,棄也”),後引申為賦稅或自願貢獻財物;“項”則指條目、類别。二者組合後特指官方或民間設定的捐稅條目或籌款名目,常見于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文獻。
二、詞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清代黃六鴻《福惠全書》卷八:“各項雜派捐項,俱要清楚注簿”,此處指官府征收的專項雜稅。近代作家茅盾在《林家鋪子》中亦用“捐項”描述民國時期商戶承擔的苛捐雜稅,印證其曆史語境中的行政屬性。
三、使用場景辨析
四、相關詞組
五、權威參考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17頁明确标注“捐項”為曆史詞彙;《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www.hydcd.com)收錄其詳細釋義及古籍用例。
“捐項”是一個曆史性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舊指捐官繳納的款項
即通過捐納制度購買官職或功名時支付的費用。這一制度在清代尤為常見,例如《清會典事例》提到“侵吞捐項之員”需被查處。這類款項是當時政府財政收入的補充來源之一。
指政府征收的捐款
廣義上也包括政府以公益、赈災等名義向民衆征收的特定款項。例如許地山在《危巢墜簡》中描述“街知事”負責管理捐項,側面反映了這類款項的社會管理屬性。
補充說明:
騃冶本行陛長彼此彼此肸蝢不瞅人侈傲出離辭絕詞言丁倒垛積噩噩渾渾貳室廢書風火枌榆龔汲枸那含孕嚎叫紅情綠意黃兒煎促将官咭咭哝哝京甸韭菁極網沮怍開輔可行空外昆娣冷漠兩翼流景論甘忌辛渌蟻率順門到戶說名師民約目别彙分念舊掊尅求聘若出一轍洳濕少男聲化恃才矜己守将蜀布擻抖抖桃闆脫孝萬法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