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立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穀水》:“虎乘閒薄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颠仆, 戎 亭然不動。”《南史·僧佑傳》:“﹝ 僧祐 ﹞工草隸,善鼓琴,亭然獨立,不交當世。” 唐 歐陽詹 《王者宜日中賦》:“亭然止六合居中,赫矣洞九霄臨下。”
“亭然”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tíng rán,主要含義為卓立貌,即形容高聳挺立、獨立不倚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字義分解:
整體含義:
形容人或物挺拔、穩定地直立,常帶有一種莊重、堅定的意象。例如《水經注》中描述“戎亭然不動”,即突出其巋然不動的姿态。
古文例句:
語境解析:
多用于描繪自然景物(如松石)或人物的品格,強調其超然獨立、不為外物所動的特質。
“亭然”一詞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較少,但可作為書面語或文學創作中的雅詞,形容挺拔、堅定的形象。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用法,可參考《水經注》《南史》等古籍。
亭然,是一個形容詞,意為整潔有序、穩定恒定。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簡單對亭然進行解釋:
亭然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大雅·雲漢》中,用來形容天空清晰明亮的樣子。後來,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整齊、井然有序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亭然的寫法為「亭」和「然」。字形保留了原始的古字形,更加貼近了古代文字的風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較于現在有所不同。例如,在元朝至明朝初期,「然」字的寫法為「㖞」。經過演化發展,現代的寫法漸漸形成,也就是「然」。
以下是幾個例句,幫助理解和使用亭然這個詞:
亭然可以與一些詞彙組合成為新的詞語,例如:
與亭然近義詞有:整齊有序、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等。反義詞可以是雜亂無章、混亂無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