剉碓的意思、剉碓的詳細解釋
剉碓的解釋
斬斷肢體的刑具。
詞語分解
- 剉的解釋 剉 ò 古同“锉”,折損。 古同“锉”,用锉刀去掉物體的芒角。 鍘切。 飼料。 方言,量詞,段、截:吃一剉,剝一剉。 筆畫數:; 部首:刂; 筆順編號:
- 碓的解釋 碓 ì 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碓房(舂米的作坊)。 筆畫數:; 部首: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剉碓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剉”和“碓”兩個單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古代一種兼具斬切與舂搗功能的刑具或器具。其具體釋義如下:
一、字義解析
-
剉 (cuò)
- 本義:指用刀斧斬切、砍斫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為“折傷也”,引申為斬斷、切割。
- 例證:古文獻中“剉”多與刑罰相關,如《水浒傳》中“剉作七八段”即表斬切之意。
-
碓 (duì)
- 本義:指古代利用杠杆原理舂米的器具,形如石臼與木杵的組合。《說文解字》注:“舂也”,即搗擊谷物去殼的工具。
- 延伸義:因功能特性,“碓”亦被引申為重力擊打的刑具,如“碓殺”指用重物砸擊緻死。
二、複合詞釋義
剉碓結合兩字含義,特指一種兼具斬切與重擊功能的古代刑具。其具體形态可能類似鍘刀與舂臼的結合體,用于對犯人實施肢解或搗碎的酷刑。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見于描述嚴苛刑罰的場景,反映了古代律法的殘酷性。
例證:
《水浒傳》第八十三回:“便叫剉碓,亂刀砍了,将首級去號令。”
此處“剉碓”即指行刑工具,強調斬首後肢解軀體的過程。
三、文化背景
剉碓作為刑具的出現,與古代“肉刑”制度密切相關。其設計融合了“剉”的鋒利切割與“碓”的重力碾壓,旨在通過極端痛苦懲戒重罪。此類器具在宋元話本及明清小說中偶有提及,成為文學中渲染暴力或批判苛政的符號。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卷“剉”字條、第7卷“碓”字條。
-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
- 《水浒傳》(百回本),施耐庵,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第83回。
- 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研究,張晉藩,《中國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5年。
(注:因“剉碓”屬生僻詞,網絡公開詞典資源較少釋義,以上内容主要依據權威紙質辭書及文獻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
“剉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1.主要含義:古代刑具
- 定義:指用于斬斷肢體的殘酷刑具,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魏書·汝南王悅傳》記載“悅為大剉碓置于州門,盜者便欲斬其手”,而《隋書·刑法志》也提到“剉碓”與“大镬”“長鋸”等刑具并列。
- 字義拆分:
- 剉:同“锉”,意為折損、切割(源自漢典的高權威性解釋)。
- 碓:原指舂米用具,此處引申為類似器械的刑具結構。
2.次要含義:比喻辛勤勞動(存疑)
- 個别資料(如)提到“剉碓”比喻用腳踩動石磨的勞動場景,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文獻,可能為誤傳或引申義。
使用建議:
- 曆史研究:需優先采用“刑具”釋義,結合《魏書》《隋書》等典籍語境。
- 現代應用:該詞已罕見使用,需謹慎考據具體出處。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魏書》《隋書》原文或權威字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科全書派百媚千嬌潮痕塵迷趁取遲貨踔跞村聲潑嗓厝舍滴留撲都播多愁善感飛流短長跟腳公忠構詞法勾拽貴僚過夏悍堅寒畯厚斂猴狲花露黃童皓首疆地艱急腳窩窩敬迓疾子沮勸口惽狼餐虎噬廊房靈廟柳思落忍鹿野苑瞀視茅搜明辟命梓穆靜鬧説齧雪吞氈平劍破甑青蜓親寄尚方舃神甫十二經脈石碛適用堂堂一表偉節相待如賓相師西番舄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