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策的意思、符策的詳細解釋
符策的解釋
亦作“符冊”。符契簡策。《後漢書·董卓傳》:“ 承 奉 軍敗,百官士卒死者不可勝數,皆棄其婦女、輜重、禦物、符策典籍。”《資治通鑒·漢獻帝興平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符,銅虎符、竹使符之類……策,編簡為之。古者誥命皆書之策。”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自朝章國紀,典彜備物,奏議符策,文辭表記,素意所不蓄,前古所未行,皆取定俄頃,神無滞用。”《三國演義》第十三回:“ 楊奉 、 董承 兩邊死戰,剛保帝後車出,百官宮人,符冊典籍,一應禦用之物,盡皆抛棄。”
詞語分解
- 符的解釋 符 ú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将用的憑證:虎符。符信。符節。 代表事物的标記、記號:符號。音符。 相合:符合。言行相符。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符咒。護身符。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符瑞。符應(
- 策的解釋 策 è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鞭打:策馬。鞭策。 激勵,促進:策動。策勉。 古代稱連編好的竹簡:簡策。 古代帝王對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 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策論。策問
網絡擴展解釋
“符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詞義
-
字面解釋
- “符”指符契(如銅虎符、竹使符等信物),是古代調兵或行政的憑證;
- “策”指簡策,即編連成冊的竹簡,用于書寫文書或政令;
- 合稱“符策”指古代官方的重要文書、符契與簡策,常見于軍事或行政場景。
-
同義詞
亦作“符冊”,強調其作為官方檔案或憑證的屬性()。
二、曆史文獻例證
- 《後漢書·董卓傳》記載:“符策典籍”在戰亂中被棄,反映其作為國家重要文件的性質()。
- 《資治通鑒》胡三省注:“符”用于調兵,“策”用于書寫诰命,二者合稱體現古代政令的權威性()。
三、文學應用
在古典詩詞中,“符策”多象征權力或功績:
- 宋代張綱詩:“于何驗符策,有子嗣鴛鸾”暗喻家族傳承的權威();
- 明代餘繼登詩:“可憐虛左賓,獨有竊符策”借指謀略與權柄()。
四、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符策”偶見于文化研究,如對齊天大聖信仰中“符策神咒”的學術分析(),但已無實際行政用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資治通鑒》等古籍()或相關詩詞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符策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在古代中國,用來表述政令、命令等文書的筆,也可以指代書信、文狀等文件。
拆分部首和筆畫:符(蔔)+策(筆)= 符策,共有10畫。
來源:符策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獻《周禮》中,用來描述古代官員寫作公文的工具。
繁體:符策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特殊漢字寫法
例句:國王分派了一支軍隊,他親自寫下了符策,命令将軍帶領士兵前往前線。
組詞:符庫、符簍、策馬、策論、微策、政策
近義詞:文牍、書狀、文書
反義詞:會談、協商、商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