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穿的衣服。《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 晉 陶潛 《時運》詩:“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宋 梅堯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宴》詩:“遊人春服靚粧出,笑踏俚歌相與嘲。” 明 張羽 《三月三日期黃許二山人遊覽不至因寄》詩:“濟濟少長集,鮮鮮春服明。”
“春服”是漢語詞彙,指春天穿的衣服,常見于古典文獻及詩詞中,具有鮮明的季節性和文化意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春服即春日所穿的輕薄衣物,多用于描述氣候轉暖時的着裝,常與踏青、郊遊等春季活動相關。
經典出處
文學應用
唐代詩人白居易、崔颢等均在詩中提及春服,如“韋荊南去留春服”“春服绮羅輕”,展現唐代春日服飾的輕盈雅緻。宋代晁端禮《鹧鸪天》中“春服就,舞雩歸”則延續了《論語》的意境,表達對理想生活的向往。
文化意義
春服不僅是季節更替的象征,更承載了古代文人對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追求,成為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傳遞出對自由、閑適生活的贊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語》《時運》等原著或相關文學解析。
《春服》一詞指的是春季時穿的服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春天是萬物複蘇、蓬勃生長的季節,人們為了適應春天的氣候變化,會選擇穿着輕薄、舒適的服裝。
《春服》一詞的拆分為「日」、「衣」兩個部首。其中「日」部表示太陽的形狀,「衣」部表示與衣物相關的意思。整個詞語共有7個筆畫。
《春服》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周南·關雎》中的「孰匪石氏,春服在茲」。在古代,春季是人們舉行祭祀的重要時期,因此需要穿上特定的春季服裝。隨着時代的發展,「春服」一詞逐漸成為指代春季服裝的通用詞彙。
「春服」的繁體字為「春服」。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春服」一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春服」。
1. 春季到了,人們紛紛穿上輕薄的春服,走出戶外感受陽光的溫暖。
2. 這款新時尚的春服讓她在人群中獨具一格。
春季、春天、服裝、時尚、穿着、款式
春裝、春季服飾、春裝服飾
冬裝、夏裝、秋裝、寒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