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朔鼙的意思、朔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朔鼙的解釋

即鼙鼓。古代射禮奏樂時,須先擊鼙鼓,故稱。《儀禮·大射》:“一建鼓在其南,東鼓;朔鼙在其北。”《釋名·釋樂器》:“鼙,裨也,裨助鼓節也。聲在前曰朔,朔,始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朔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擊奏膜鳴樂器,屬于鼙鼓的類别,主要用于禮儀和音樂活動中。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朔鼙又稱“朔鞞”,是一種與大鼓(如建鼓)配合使用的小型鼓具。其名稱中“朔”意為“初始”,因在樂曲開始時率先敲擊而得名。

  2. 結構與用途
    根據《儀禮·大射》記載,朔鼙通常懸挂在建鼓的北側,與主鼓形成組合。其功能為輔助主鼓控制節奏,尤其在射禮等儀式中,需先擊朔鼙以引導樂曲開端。

  3. 曆史背景
    周代已将其納入宮廷禮樂體系,主要用于射禮、宴飨等莊重場合。因其形制較小,聲音清亮,適合作為開場信號或節奏補充。

  4. 名稱考據
    《釋名·釋樂器》提到:“鼙,裨也,裨助鼓節也。聲在前曰朔,朔,始也。”可見“朔”強調其作為音樂起始的标志性作用,而“鼙”則體現其輔助主鼓的從屬性質。

  5. 文化意義
    朔鼙不僅是樂器,更是禮制符號,象征儀式程式的規範性。其使用場景多與儒家禮樂文化相關,反映了古代音樂與禮儀的深度融合。

需注意,該詞屬于冷僻古漢語詞彙,現代已無實際應用場景,相關描述主要基于文獻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朔鼙

朔鼙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它既可以指代發出巨大聲響的鼙鼓,又可以指代在船上或房屋前方懸挂旌旗的杆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朔鼙的拆分部首是鼠,總筆畫數為22。

來源

朔鼙的來源于古代文獻《尚書·周書·九歌》中的一句詩:“朔鼙鳴,音翕厲。”這句詩描述了鼙鼓的聲音非常響亮。因此,人們将此詩中的“朔鼙”一詞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

繁體

朔鼙的繁體形式為「朔鞞」。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朔鼙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鼙”字一般用“皮”字旁加上鼠字形,表示鼓的形狀;“朔”字則用“月”字旁加上“犬”字形,表示北方的意思。

例句

1. 曆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朔鼙鼓,如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大朔鼙鼓,音響震撼人心,能夠傳達遠處。

2. 清朝時期,官方在船上懸挂的朔鼙杆上,通常會插上旌旗,以示威嚴。

組詞

朔鼙音、朔鼙鳴、朔鼙樂

近義詞

鼙鳴

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