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缞從戎的意思、墨缞從戎的詳細解釋
墨缞從戎的解釋
見“ 墨絰從戎 ”。
詞語分解
- 墨缞的解釋 黑色喪服。《魏書·李彪傳》:“愚謂如有遭大父母、父母喪者,皆聽終服……其軍戎之警,墨縗從役,雖愆於禮,事所宜行也。”《舊五代史·梁書·敬翔傳》:“臣聞 李亞子 自墨縗統衆,於今十年,每攻城臨陣,無不親
- 從戎的解釋 參軍投筆從戎詳細解釋投身軍旅。 三國 魏 曹植 《雜詩》之二:“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 唐 劉商 《贈頭陀師》詩:“少壯從戎馬上飛, 雪山童子 未緇衣。” 宋 陸遊 《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
網絡擴展解釋
“墨缞從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存在關聯和演變。以下為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該成語原指古代在守喪期間因戰事需要而臨時從軍,并将白色喪服改為黑色(即“墨”)以示變通。後引申為文人或學者放棄原有職業,投身軍旅或改行從事其他領域。
2.詞源與結構
- 墨:指黑色,象征将白色喪服染黑。
- 缞/绖(cuī/dié):古代喪服中的麻布帶,分别指頭上的“衰”和腰間的“绖”。
- 從戎:參軍作戰。
因此,字面含義為“在喪期穿黑衣從軍”,後擴展為“棄文從武”。
3.曆史背景與用法
- 古代禮制:守喪期間本應穿白色喪服,但遇戰事緊急時,官員需臨時改穿黑色喪服參軍,稱為“墨绖從戎”。
- 引申義:清代文獻中多用于形容文人或官員因國家需要而暫時擱置個人事務,如周亮工《書影》提到文臣丁憂期間被起用為武官。
4.與“投筆從戎”的區别
- 墨绖從戎:強調在特定時期(如守喪)或身份轉換(如文官轉武職)的從軍行為。
- 投筆從戎:泛指文人放棄文職投身軍事,無喪期背景。
5.例句與出處
- 《兒女英雄傳》:“遇着軍事,隻得墨绖從戎。”
- 王闿運《衡陽彭公行狀》:“臣墨绖從戎,創立水師……義不得顧私情也。”
注:“墨缞從戎”與“墨绖從戎”為同一成語的不同寫法,前者或因字形相近産生的異體。建議優先使用“墨绖從戎”以符合傳統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墨缞從戎》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墨缞從戎》是一個成語,意為文人志向追求官職和軍功。它形容文人在堅守傳統知識的同時,也積極參與國家事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墨缞從戎》的部首是皮部和戈部,其中“墨”字的部首是皮,筆畫為15畫;“缞”字的部首是皮,筆畫為12畫;“從”字的部首是人,筆畫為4畫;“戎”字的部首是戈,筆畫為6畫。
來源
《墨缞從戎》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淮南子》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部百科全書,該書記載了各類學問知識和哲學思想。
繁體
《墨綬從戎》(mò shòu cóng róng) 是《墨缞從戎》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墨缞從戎》這個成語在古代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它的寫法都相對穩定。
例句
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作家,渴望在文學創作的同時也能夠《墨缞從戎》。
組詞
墨缞、墨綬、從戎、墨縞
近義詞
墨守成規、墨守陳規、墨守成仁
反義詞
鶴立雞群、超群越輩、群衆隨誤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