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甸的意思、芳甸的詳細解釋
芳甸的解釋
芳草豐茂的原野。 南朝 齊 謝朓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唐 張若虛 《春江花月夜》詩之二:“江流宛轉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清 方文 《汾湖贈祖仲美》詩:“孤村僻遠無兵戈,夏木秋苗滿芳甸。”
詞語分解
- 芳的解釋 芳 ā 花草的香氣:芳香。芳草。芳菲(a.花草的香氣;b.指花草)。芳馥。芳馨。芬芳。 喻美好的:芳名。芳齡(年齡,用于少女)。芳姿(美好的姿态,用于少女)。芳鄰(關系融洽的鄰居,用作敬辭)。流芳百世
- 甸的解釋 甸 à 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田野的出産物:“納貨貝于君,則曰納甸于有司”。 治理。 甸 á 古同“畋”,打獵。 甸 è 古同“乘”,古代劃分田、裡的名稱。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芳甸”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典文學中,指長滿芳草的郊野。以下為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芳甸”由“芳”(花草香氣,引申為繁盛)和“甸”(郊外土地)組成,字面意為花草豐茂的原野。
-
文學意象
該詞常見于詩詞,描繪春日或自然生機盎然的景象。例如: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 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
用法與延伸
- 語境:多用于寫景,強調自然之美與恬靜氛圍。
- 近義詞:芳草甸、綠野、芳原。
- 反義詞:荒原、蕪野。
“芳甸”是古典文學中極具畫面感的詞彙,通過“芳草”與“郊野”的意象組合,傳遞出清新、豐茂的自然意境。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可參考《春江花月夜》等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芳甸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美麗的田園鄉村或芳香的田野。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艹”(草的意思),右邊是“田”(田地的意思)。總共有11個筆畫,拆分部首和筆畫是艹(3畫)+ 田(5畫)+田(3畫)。這個詞語源于古代漢字,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一緻。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芳甸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以下是關于芳甸的例句:
1. 這座小鎮的風景如畫,宛如一片芳甸。
2. 隨着農田的改造,原本的貧瘠土地變成了一片芳甸。
芳甸的相關詞語有:
組詞:芳香、芳草、芳馨、田園、田野
近義詞:田園、鄉野、風景如畫
反義詞:荒地、廢土、城市化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